杨鼎颐教授是我国著名心血管内科专家,医学部心血管内科创立者和一附院心血管内科奠基人。
杨鼎颐教授(1923-2014)系上海崇明人,1943年9月考入国立西北医学院,1949年毕业后留校在附属医院工作,1956年附属医院分为一、二附院后一直在一附院工作,长期担任一附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内科教研室主任。1978年升任副教授,1982年升任教授。
杨鼎颐教授(左一)正在查看患者
1956年和陈向志教授合作在附属医院成功开展二尖瓣分离术,此后专门研究心血管内科疾患。1958年成功进行右心导管检查和选择性右心造影术,为先天性心脏病诊断和外科手术提供基本保障。1960年10月至1962年11月被选送到苏联第一医学院进修学习,将苏联先进的诊断技术方法带回国内。上世纪60年代发表“潜在性风湿性心脏病”,开展的奎尼丁对心房纤颤的复律研究结果得到全国同行认可;1972年组织开展陕西省“冠心病-肺心病-高血压”三病防治;领导进行的 “急性心肌梗塞抢救研究”,使得住院病死率从20-25%下降到7%,获卫生部科技成果奖;开展的“陕西省高血压流行病学抽样调查”获卫生部科技成果乙级奖和陕西省科技成果二级奖。他在先天性心脏病和风湿性心脏病诊断方面造诣高深,以听诊器听诊为主就能对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大小做出准确判断,手术打开所见结果和术前诊断高度一致,心脏外科医生在心脏手术前都希望听取他的意见以做最后定夺,这种高超的诊断技术水平赢得全国同行的高度赞誉。他还在国内最早领导开展了“少年儿童高血压易患因素的识别与预防”。
1982年与放射科合作,在陕西省首家开展选择性心脏冠状动脉造影术,为冠状动脉架桥术的开展创造了基本条件。他和物理教研室等合作研制成功体外佩带式固定频率和按需型人工心脏起搏器并应用于临床,抢救了一批危重的缓慢心率失常病人,为以后人工心脏起搏技术的开展起到推动作用。在我省较早开展埋藏式人工心脏起博器安置工作。1985年和黄诒焯教授主编出版国内首部《人工心脏起博器和临床电生理学》、1990年和崔长琮教授主编出版《实用心导管治疗学》。1988年3月,他作为中方委员,与法方委员帕尔诺教授共同主持了在西安举行的中法两国心血管病学术交流会并取得圆满成功。
他对学生讲课系统扼要,善于启发,年青时经常带领学生在全省各地实习;对患者如亲人,对危重患者抢救经常彻夜守护,直至转危为安;对下级医生以身作责,带教全面细致严格。培养研究生数十名,87岁前坚持参加每周三心内、心外科联合大查房几十年不断,为学科发展壮大并走在全国前列做出卓越贡献。和基础部等联合承办多期陕西省心血管病学习班,为陕西培养出大批专业技术骨干。
他于1982年7月担任西安医学院副院长,任职1年半即主动辞职以全身心做好临床研究。他先后任医学部心血管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常委、陕西分会副理事长、陕西分会心血管内科学会主任委员,陕西省心脑血管病防治研究领导小组组长,陕西省保健委员会专家组组长,《临床心血管杂志》编委,《心脏与起博杂志》编委和顾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