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新闻专题>报道专题>校史故事365>正文
校史故事365

【校史故事365】307 交大校训中的文化精义(一)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16-02-08 20:29 浏览量:

交通大学自1896年创办以来,各个时期校训的词语表述进行过多次变更,但精神是一贯的。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对于做人、为学的严格要求,一脉相承,日臻深化。

1898年南洋公学的校训

南洋公学开办后,设有师范院、外院,初期在校学生仅有100多人。其中师范院的学生为30-50人不等,年龄多为30岁左右,不少人是具有功名的,但决心研习新知。他们一面跟随外籍教师学习外文和自然科学知识,一面担负起外院即小学生的教学任务,这些外院生大多为10岁左右的少年。为了激励学生们发愤读书、矢志报国,学校先后为师范生制作了院歌《警醒歌》,为外院生制作了《四勉歌》。当时认为,这首《四勉歌》作为“校训亦无不可”。《四勉歌》中的“四勉”即为“和厚、肃静、勤奋、整洁”。

作为我国学校最早的办学规范之一,当时所制定的《南洋公学章程》对于在校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要求都作出了严谨整饬的规定,并上报朝廷。而《四勉歌》中的 “和厚、肃静、勤奋、整洁”,正是这一章程的生动体现,它建立了学生们的基本遵循,其精神影响到学校的百年发展,是我们理应珍视的。

1910年邮传部高等实业学堂的校训

1905年,南洋公学由商部接管,更名为高等实业学堂,办学方向转向实业,1907年唐文治掌校后更加快了工科发展,相继举办铁路土木科、电机科、航海科等,为创建工业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继续办好中小学,为大学输送优质生源。从“崇德尚实”出发,唐文治校长亲笔制订了“勤、俭、敬、信”四字校训,并加以详细注释。

唐文治办学,历来坚持科学知识与道德品行并重的原则,培养人才尤以“第一等品行”为要。所以,唐文治制定的校训从个人的修身立业出发,源于中华民族的育人传统,融入西方有益的处世观念,成为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准则。这四字校训,言简意赅,深明大义,仅从文字意义上看,堪称校训中的精品。

1921年交通大学上海学校的校训

1921年,叶恭绰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时,“以南洋为中坚”,将交通部所属三地高校(上海、北京、唐山)融为一体,命名为交通大学,本校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由出身于本校又曾赴英深造的知名学者张铸主持之。张铸上任后遂提出“勤、慎、忠、信、恒”的五字训诫。他说:“学生力践此勤、慎、忠、信、恒五字,在社会办事效果甚好。鄙人想此五字,并非到毕业时方需要的,做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时代,就要谨守这五字,力行之久,即成一种自然习惯”。

张铸在此前校训中又增加了“慎”、“忠”、“恒”三字。由此可见,他对学生们品德修养方面的要求又进了一步。

文字:宣传部 刘鸿翔
编辑:哲 汐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