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大“黄金时代”下设五院二系的架构中,有一科学学院,奠定了学校“基础厚”的教学传统。
科学学院成立于1930年,设有数学、物理、化学三系,从一般意义上可以理解为理学院,但又与当时大学普遍设置理学院的宗旨有所不同。科学学院的育人宗旨是为应工业发展之需,培养具有科学创造精神的人才,追求理论科学与应用科学的有机结合,而不单纯以理论研究为最终目标。由此体现出两个特点,一是注重理工结合,二是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
科学学院既负责为全校提供一流的基础课教学,同时又培养本领域的专门人才。成立初时专任教师虽数量不多,但也不乏名师大家。院长兼物理系主任裘维裕,被誉为中国现代物理教育的革新者。他1916年毕业于我校电机科,后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获硕士学位,还曾在哈佛大学研究院从事物理学研究工作,于1923年回母校任教。他在校期间极其反对当时部分师生提倡的大学应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以解决学生出路问题的主张,认为大学的使命是要养成学生健全的人格、科学的思维,而非仅仅灌输职业上的知识。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科学学院在课程设置上也颇有特色,相继开设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由研究的课程,如科学思想史类、实验与问题研究讨论类等。
与此同时,裘维裕的思想主张,推动了交大基础科学的教育改革,使学校“基础厚”的教学特色进一步得以凸显。学校自1928年设立数学、物理、化学三系,面向全校一、二年级学生授课,以加强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1930年成立科学学院后进一步充实实验课程和设备,并借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经验,自编讲义教材,全英文授课,将基础课教学和实验贯彻工学各科前两年。这在当时其他大学中是独一无二的。
其实,学校当时对科学学院的定位并不止于此。早在规划初期,就曾设想在条件成熟时增设地质、生物、天文等系,架起联通科学各领域的知识桥梁。很可惜后来社会局势不稳,所有计划只得搁浅,科学学院也于抗战初时改称理学院,后再未复称。然而令人欣慰的是,科学学院所追求的精神和奠定的传统却一直为交大人所沿袭和保留,裘先生的英名也被镌刻在一代名师榜上流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