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恭绰组建交通大学之时即有创设校内研究机构的计划,认为“方今科学昌明,无处不有学问”①。但受时局影响,叶公的诸多主张未及实现,然其对后继者的影响却颇为深远。
在叶恭绰“教研结合”“辅佐社会”思想的影响下,学校学术活动日兴。筹集款项为各实验室增置设备,以完善科学研究之必备条件,利用现有仪器为企业提供有效服务,向科学研究迈出实际探索。当时的交大已有“无线电消息遍登沪上各报”②的实力,并与中国工程学会合作进行研究试验,发表各类科学研究论文及专著,均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反响,“为国内工程界开一新纪元”③。学生们从事科研的热情亦极为高涨,曾有电机科学生三年级时即撰写出高水平学术报告而获得学校嘉奖、免予学费的美谈。
1926年7月,在中华教育基金会的资助下,学校在已有实验设备条件的基础上,为研究高深学问、促进科学及技术实验,而扩充建成国内最早的大学研究机构——南洋大学工业研究所。研究所由时任校长淩鸿勋兼任所长,计划下设机械及材料试验、物理及电学试验、化学试验三部,以期在学术上做出实际贡献。由于学校经费所限和人事更迭频繁等因素,研究所在初设的几年中多有停顿待兴的情形发生,然而师生们在所及范围内仍广泛接收社会各单位的研究项目,积极为国家、企业提供服务,使研究所在社会上享有良好声誉。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工业研究所更名为交通大学研究所,主要从事铁路建设、铁路管理及涉及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云集了校内外致力于交通实业、经济科学领域的大批精英,所出研究成果极受社会关注,并通过出版物广泛传播,不少成果直接应用于国家铁道建设与工业生产实际,为其在三十年代的兴盛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学校教学科研并举、服务社会发展开辟了道路。
注①叶恭绰《交通大学开幕致辞》1921年
注②③赵祖康《南洋大学概况》192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