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我校初创商科,正式开启专业化教育,随后再建铁路科、电机科、航海科,开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之先。囿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水平,所聘专科教员多为欧美专家。上海工业学校时期,外教所占比例占到五成,有“外教半边天”之说,且专科科长及主要专业课教员均系外教。1921年交通大学定名,次年更名南洋大学,直至1927年再次重组交通大学,此一时期我校专业教师队伍呈现一新特点:外教比重趋少,逐渐实现本土化,教师队伍品质增强,重基础教学特色渐成。
1921年交通大学重组,时有本科教员共30人,外教有8人,占26.7%,电机科与机械科二科科长谢尔屯、狄克逊均为美国人,另有专业教授4人,物理、化学教授各1人。到1925年9月,本科教员有49人,外教仅2人,不足4%。其中1位是电机科科长谢尔屯,1位是电机科教授汤姆生;到1927年,本科教员共有52人,全部均为中国人,至此,我校专业教员一改工业学校时期全赖外教的局面,开始实现本土化,而且教师品质有较大提高。
究其原因,我校教师队伍转型的成因主要有:其一,我国经济社会形势渐好,早期出国留学人员大量学成回归,如这一时期我校就引进了一批有名的教授,如物理教授周铭、裘维裕,数学教授胡明复和化学教授徐名材等,这些教师大多为本校毕业后出国深造,专业较为突出,志业圆满后回校奉献。加上1916年回校的电机科教授张廷金和1915来校的机械科教授陈石英,专业教师班子已初步建立。其二,1921年重组交大之际,“国内人才济济,且较外人为能熟悉国情”,张铸主任即把延揽本土饱学之士,清理不能胜任专业教学之外教为主要任务。其三,相对于以学士为主的外教专业队伍而言,我国归国人才品质较高,绝大多数均获取国外著名工科大学硕士及其以上学历,如胡明复、周铭均为博士学位;而且在工程事业及教育教授方法上大多富有经验。
随着专业教师队伍的本土化,我校的教学品质亦有较明显改善。我校推重工程技术教育,而“工程学问,非佐以数理,不能深造。”胡明复、周铭和徐名材、裘维裕等名教授来校后,即对我校数、理、化等基础课进行了改革,丰富了所授内容,数学增加了80%,物理、化学分别增加了7.7%和15%,加强了授课强度,学习时间均为两年,建立起了我校自己的数理化教学体系和课程内容。受新进教授影响,交通大学及其南洋大学时期,我校重基础的教学特色渐趋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