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所高校陆续发文,明确向社会开放校园。在校园游中,高校博物馆受到越来越多游客青睐。这些藏在大学里的博物馆有哪些特色?光明日报邀请五位高校博物馆馆长推介“镇馆之宝”,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
秦腔悠远 历史长河中声声不息
讲述人: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副馆长 李一鸣
陕西秦腔博物馆是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之一,由西安交通大学和陕西省文化厅共建。2009年9月对外开放以来,博物馆从秦腔流播和历史沿革、秦腔编导与表演艺术家、秦腔班社、剧目文典、乐器、妆容、服装与道具、陕西木偶和秦腔经典剧目剧情等方面,系统展示着秦腔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内涵。
走进展厅,一张拜师合同赫然陈列,它的“主人”是有着“秦腔皇后”美誉的余巧云。余巧云学艺中、出师后直至婚嫁的学习和报酬在合同中都做了严格约定。可以看出当年秦腔传承的严谨和庄重,正是这份对于艺术的敬畏成就了余巧云卓越的表演艺术。
我们还把秦腔表演艺术家张宁忠创作并捐赠给博物馆的秦腔脸谱册页精心装裱展示。秦腔脸谱作为秦腔戏曲艺术的固有组成部分,比京剧脸谱更加复杂和原始,细碎的眉眼花纹、歪脸等不对称的形式使它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张宁忠绘制的脸谱充分体现了秦腔脸谱这一特点。我们馆的藏品大多为老一代表演艺术家所捐赠,搜集和整理老艺术家的表演艺术资料也是我馆馆藏和展览的特色。
博物馆还设有秦腔互动展演厅,通过触摸点播试听和投影互动演示等方式,观众可以动态感受并参与秦腔表演艺术。我们还组织举办“秦腔进校园”、秦腔文化专题讲座等100多场活动。
人文学院吴小侠老师的“秦腔艺术与文化传承”课程就在博物馆中进行现场教学。青年学子置身博物馆实景课堂,观看展览实物,以多媒体交互式体验等多种形式,近距离地欣赏艺术瑰宝。不少同学表示,身临其境学习了解秦腔艺术,收获很大。
如何让青春力量与传统艺术互相碰撞?我们指导建设了一支120名志愿者参与的团队——文博学社,不仅提供讲解服务、展馆引导服务,还进行宣教活动、策展布展、文创产品开发等。志愿者王紫怡同学说:“我们青年学子能够做的,是多一份关注和了解,让文化的火苗继续燃烧。这样,秦腔才能在历史长河中声声不息。”
截至目前,秦腔博物馆已接待50余万人次参观,还被授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戏曲保护与发展基地”,成为研究保护秦腔的重要阵地和文化交流展示的重要窗口。我们要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他们接触秦腔、了解秦腔,让秦声更亮、秦音更壮。
文章刊载于2024年1月26日光明日报07版
原文链接: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4-01/26/nw.D110000gmrb_20240126_1-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