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人才培养>校友之声>正文
校友之声

为校友之光——仲英书院暑期实践广州、深圳校友访谈录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15-09-25 16:38 浏览量:

百年交大,英俊济跄,青年之模楷,邦国之荣华,为校友之光,为世界之光,为交大之光。仲英书院仔英新闻社暑期实践团队在今年夏天怀着对学长学姐的崇敬之情、带着母校对校友的关怀之意,来到了广州、深圳,对在那里工作的校友们进行了采访。

仔英新闻社暑期实践校友访谈系列活动始于2013年,到今年已有先后三批成员奔赴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广州、深圳等大都市采访。一次次的校友访谈让我们受益匪浅,学长们人生经验的真诚分享、交大饮水思源精神的现实传承都使我们决心将校友访谈系列的暑期实践继续做下去,继续将我们的追寻校友的足迹印踏在祖国更多更广的土地上。

许锋:培养能力 坚定理想

许锋,96级信息控制系无线电专业。33岁就成为咨询界全球第一的翰威特公司全球最年轻的合伙人,2011年自主创业成立测聘网到现在将测聘网运营为国内第一家市值过百亿的HR公司。

回想当年大学生活,学长笑称自己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学霸”,而是在学习之余参与到各种各样有趣的社团活动中去,广结益友,丰富经历。大学时结交的朋友将会是一生难得的财富,学长这样形容大学时的友谊,他提到大学的朋友在他今后的创业道路上是不可或缺的强大后盾。在积累实践经验和拓展人脉关系之外,学长告诉我们努力学习依然是大学的第一要务,一定要对学习保持一定的关注度,这不光关系到成绩,更体现着一种态度,如果一个大学生连学习都不能专注还能奢求他专注于某项事业吗?

当问及当代年轻人需要具备何种能力时,学长列出了三种:第一种是专业能力,这是高校所注重培养的能力,有将近百分之九十的人具备;第二种叫做管理能力,这需要一定的天赋,大约只有百分之九的人具备;第三种则是商业能力,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创新能力,仅仅有百分之一的人才具备,是当代年轻人最为稀缺的能力,这也正是为何当今社会有大把的技术型人才却缺少创新型企业家的原因。学长强调本科教育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应该关注学生思考方式的形成和人格的建立健全。

说起创业经历时,学长先向我们讲起了他年轻时的理想:有朝一日中国国旗能为自己升起。正是这个远大的理想支撑着学长在最春风得意的时候保持清醒持续前进,在最举步维艰的时候保持冷静继续奋斗。学长告诉我们,年轻人的理想就像海上小船的灯塔,只有树立了理想,并且坚定地追求理想,青春的小船才能扬帆远航、到达光明的彼岸。

郑大源:一切皆有可能

郑大源,1997年本科毕业于能动学院汽轮机专业,现为自主创业的借贷公司CEO。

学长入校时是被理学院数学系录取,然而一次考试的失利使他决定转专业,开始了在能动学院的学习。郑学长说,当时转专业还没有明确的操作,但是自己胆子大,肯闯敢试竟成功了。说到这,学长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一切皆有可能,看起来困难的事情要试一下才好。”这句话贯穿了与学长谈话的始终,学长不断强调自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肯闯敢试。

毕业后,郑学长从事了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职业,只身一人到广州汽轮机厂工作。 在广州落地生根后,少了一份漂泊的感觉,算是在这里安定了下来。但稳定同时也意味着另一种空虚,一颗不安定的心开始剧烈地跳动,在那里工作11个月后,郑学长选择了辞职,开始从事于从未涉猎的计算机领域。通过艰辛的自学过程,反复琢磨,终于精通了从未接触过的编程语言。两年半后创业的想法在心中萌生,但创业并非易事。最艰苦的日子里,学长每天只吃四个包子甚至有时会饿晕过去。但一切皆有可能,不抛弃,不放弃,2004年开始郑学长看到了租房商机,同时注册了公司,开始了真正的创业之旅。现在学长的公司已运营得风生水起,当年自学的计算机知识派上了用场,郑学长说自己在考虑要编写一套程序,实现智能化手续操作。

对于顺境的定义,郑学长说:“顺与不顺,取决于人生态度是否乐观,遇见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只要有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只是收获有大有小、有早有晚。”当我们问到学长成功秘笈时,学长会心一笑,说了一段让人难忘的话:“我认为自己的思维和处事方式‘很交大’,做事认真,一板一眼,脚踏实地,从不夸夸其谈。理工科的思维塑造了今天的我,所以我至今认为上交大是一个明智之举。”

张宏伟:忠恕任事,果毅力行

张宏伟,交大81级电气工程系绝缘材料专业系。现任广州市经贸委电力与资源综合利用处处长。

我们问学长:“您上学的时候有没有加入过什么社团?”学长乐呵呵地笑着说:“我们当时社团比较少,主要都在认真读书。”学长还提到大学时印象最深刻的当属图书馆抢座,一多年不变的现象不禁让我们感慨交大的学生勤奋学风质朴从未改变。实际上,张宏伟学长是名副其实的学霸,当时的大学在各地招生比例本来就小,而他不仅考上了交大的热门专业,还被保送研究生。他谦逊地表示自己并不算成功人士,只是个普通人而已。

当我们问起张学长为何会从政,他沉吟片刻告诉我们,最初他的选择和他的大多数同学一样——进入研究所做科研工作,1989年他转行进入企业,90年代初期升为副总,在那之后他因对公司发展的看法与其他同事有所出入而考取了公务员。学长说,无论是从商还是从政,各行各业都有本难念的经,最根本的解决方法还是在校时就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一点上,学长则建议我们涉猎多方面知识,广泛与人接触。“工科学生的好处在于懂得管理的同时也了解技术工作,最好知识面广一点,沟通能力也很重要。”他说道。

当我们问及“专业是否会限制就业”时,学长笑说专业只是个大体发展方向,它并不会限制日后个人发展,相反地它有可能成为未来工作的敲门砖,因为跨界工作会从其他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时甚至是一种优势。

张学长一直秉持着交大人“忠恕任事,果毅力行”的优良作风,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出力。就像他自己说的在小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即使默默无闻也熠熠生辉。

劳永革:在怀疑的年代坚持信仰

劳永革,1986年毕业于交大机械工程系。现为嘉铭工业CEO,嘉铭工业被称为“精密运动控制与机器视觉专家“,属于国内走在自动化应用最前端的公司。

劳学长毕业后被分到广东一家研究所工作,从事液压气动的设计。90年代中国科研体制改革,学长被要求走出实验室,到社会上挣工资拉项目,“交薪留职”。学长把这次变革称作”被下海“,而嘉铭工业就是这样”被创业”出来的。回想创业之路,学长说这其中固然有商机和兴趣因素,但公司的创立发展更主要的是时代变迁的产物,是经济体制不断改革所导致的。

提到创业,学长对大学生非理智创业持反对意见,创业有风险,荒废学业去创业根本就是本末倒置。大学是性价比很高的地方,创业带来的收益是有限的,而积累的知识却是受用不尽的,可以转化成无限的生产力。对于毕业后深造还是工作的选择问题,学长认为各有利弊,不过工作后再深造也未为不可,对学习感受会更深刻。学长劝告我们,大学里把专业学好,夯实基础,锻炼能力,提高素质。环境多变,但素质高的人可以适应环境。

已经毕业将近30年的劳学长自称”老同学”,对交大有着很深的”母校情结”,每年都要回去一次。学长说,勤恳刻苦,务实低调,这是交大人的特质,也是交大的特质。这种特质有时虽然很不讨巧,但却是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门。在这个充满变迁的时代中步步维艰,但在怀疑的时代坚持自己的信仰是可贵又可敬的。学长说,不管情势怎样变化,坚守普世真理就永不会被淘汰。持正义,有担当,肯负责,做一个有抱负的人;广涉猎、多体验、敢尝试,做一个有追求的人;饮水思源、敦笃励志更是交大之魂,交大人之做人立世之本。

贾琼:但行好事 莫问前程

贾琼,08年财经学院硕士毕业。毕业后先在北京求职,后来到广州发展,现就职于广州浦发银行。

贾琼学长毕业七年,回想起在交大的时光还历历在目。学长说大学时代决定着一个人未来的眼界与深度。大学期间一定要广泛涉猎,这样才能比别人拥有更多的资本。涉猎的越多,学会的越多,获得的机会就越多,尝试的可能也多,未来的选择和出路也就越多。趁着年轻,多接触新事物,多尝试新东西,敢于出错,敢于纠正,年轻就是资本,无论对错都可以包容和接受,所以要保持开阔的眼界和宽广的胸怀,避免管中窥豹目光狭隘。同时,学长建议我们在大学期间培养健康合理的兴趣爱好,他说身处社会,我们时时刻刻都要进行不同社会角色切换与调整,而健康合理的兴趣爱好可以帮助我们缓解快节奏生活的压力,调整身心,保持人格上的平衡。

谈到理想和未来时,学长告诉我们,目标不一定是需要达到的,它往往是用来帮助你瞄准奋斗方向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引用爱因斯坦的一句话就是:在一个崇高目标的支持下,不停地奋斗,即使慢,也一定会成功。认清内心的渴求,建立成熟的人格,形成独立的思维,然后瞄准方向,脚踏实地地前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梦想终会有成真的一刻。

田雪峰:敢于踏出自己的舒适区

田雪峰,2004年考入西安交大,就读于机械学院,2008年保研至华中科技大学,一年后退学到香港中文大学读博(现任香港校友会会长),学业完成后在中大工作了一年,2014年8月份辞职到深圳创业。现在已成立一个6人规模的工作室,从事机械服务工作。

说起自己的经历,学长认为人不应该在一个环境里呆太久,要敢于踏出自己的舒适区,否则思想上会有局限性,安于现状,缺少外来事物的冲击从而导致止步不前。他认为在华科的一年让他的视野开阔了不少,而在香港的求学经历为他的创业助力颇多。学长比较这三个学校,说交大人都比较实际实在,偏工程师类,思想上不够灵活,不太适合创业,华中科技大学则要open一些。而香港更加开放,很适合做学术。

学长说,学校的发展牵动着每一个学子的心,去年他回到了交大。对于交大的现状,学长认为要改变一下教育观念,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与选择机会,要紧跟时代步伐,把握社会潮流,思想上要前卫一些。学长强调大学期间一定不要浪费时间,要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以此考虑未来的发展方向。社会需要的是有快速学习能力的人,因此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更要着重培养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对于学校与个人的关系,学长表示,学校优秀可以提供给学子更好的资源以提高社会竞争力,学生优秀可以助力学校的发展,但二者又是独立存在的,尤其对学生来说,机遇不好不是你不优秀的理由,不要总是归咎于外部环境。学长最后提醒,年轻是一种资本,不要挥霍这个资本。

燕楠:耐得住寂寞才做得好事业

在燕楠校友带领下参观电脑智能授课系统

燕楠,1998年进入交大,就读于生物医学工程系,并在交大相继获得硕士、博士学位。2009年博士毕业后,前往香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深圳环绕研究所副研究员。

在交大的11年间,燕学长称自己几乎见证了交大这些年所有的变迁,对交大的感情很深。谈到对交大未来发展的展望,燕学长似有满腔肺腑之言:“制约交大发展最重要的几个因素,首先是地域问题,很多海归并不愿意在内陆发展;其次是经费问题,导致交大各种硬件设施跟不上发展;最后是生源问题,受经费限制,招生数量有限,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交大发展。”但燕学长也表示,他看到交大在努力向着世界一流大学的方向前进,努力必定会有收获,在所有交大人的努力下,交大一定会重振雄风、再创辉煌的。

访谈期间,学长亲自带领我们参观了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及一些重大成果,比如全民低成本健康、高端医学影像、电动汽车、机器人、海云工程等等。紧接着,燕学长为我们细致地介绍了他工作的实验室——环绕智能和多模态系统研究室。燕学长说,早在就读研究生时,他就开始了相关工作的研究。当时的课题是脑电调制反过来影响大脑神经元,主要用来诊断和治疗多动症,到博士毕业时,这个课题已经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果。当时,在已经拿到迈瑞offer的情况下,自己还是选择了继续做研究。放弃了高薪,不过是出于对研究纯粹的热爱。如今,燕学长真从事自己热爱的言语康复类研究事业,他自己表示很满足,从没有后悔当初的决定。“耐得住寂寞才能做得好事业。我很喜欢这里的生活节奏,好像还在大学里一般,内心是充实和平和的。”燕学长如是说。

也许他们是叱咤风云的商业精英,也许他们是呼风唤雨的政坛领袖,也许他们是平凡岗位上的普通人,但千千万万个他们都传承着同一种精神:饮水思源;都秉持着同一种态度: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交大人。无论身居庙堂之高,还是位处江湖之远,交大校友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校友之光、为交大之光、为世界之光!

 

文字:生命学院 仲英书院
编辑:星 火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