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媒体交大>媒体交大>正文
媒体交大

【西安日报】西安交大二附院心血管病院用“心”唱响生命赞歌

日期:2019-04-18 16:45 浏览量:

西安交大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医生范博渊因弹吉他讲课,被学生发到了“抖音”上,一下子火了,播放量达到26万次,被多家知名媒体多次报道,范博渊因此被外界称为“男神”级医生。其实,西安交大二附院心内科不仅是医院的重点科室和“明星”科室,更是三秦父老以及全国“心”病患者的生命驿站。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近几年,在医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心血管病院在郑强荪院长的带领下,不断涌现了多位心内科男神级的专家和大咖,他们薪火相传,天道酬勤不断追梦求索呵护健康“心”,时时刻刻、点点滴滴用“心”奉献,用挚爱情怀、辛勤汗水谱写着生命赞歌……

怀里是揣着定时炸弹,随时准备“救心”

“怀里是揣着定时炸弹,我们时刻准备着……”这是心内科,甚至医疗界十分流行的一句话。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我国心血管病死亡率居首位,高于肿瘤和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然而,遭遇生命的“头号杀手”时,很多病人往往由于发病前,症状并不是十分明显,最终疏忽错失最佳治疗时间。近日,笔者走进交大二附院心内科,了解一位心内科医生如何为患者与死神抢时间。

春节长假结束,当大家仍然沉浸在“西安年·最中国”浓浓的年味中时,心血管病院的医护们早已整装待发,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收假后的一周,对心血管病院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周。心血管病院在郑强荪院长、魏瑾副主任、宋安齐副主任、韩振华副主任、邓捷副主任的领导下,有序全面地开展各项工作。春节过后,心内科门诊量激增,住院病人手术患者多,各病区及CCU监护室一直处于饱和状态,介入手术量也节节攀升。2月6日,心血管病院一天安排23台介入手术。这是一个再创历史新高的数字,对于介入医生及导管室护理团队来说,更是一个超高负荷的数字。这样的数字背后,代表的是导管室团队和心血管内科团队近二十个小时的紧张忙碌和团结高效,他们有时连一口水都顾不上喝,午饭晚饭也只是匆匆吃几口。他们在用实际行动践行“撸起袖子加油干”,用高超的医术挽救患者,用医者仁心对待病人。

因为手术量很大,介入医生们经常加班手术至深夜,导管室也处于连轴转的状态。邓捷主任医师连续三天加班至凌晨3点,同时为了不使手术积压,利用周末时间加班手术。当问到为什么安排这么高强度高密度的手术,邓主任说:“我们介入团队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则,或者说是一种医者共同的初心:尽早为患者安排造影或手术!患者就医,最大的心愿就是早日康复,我们能早一天为患者检查或手术,患者就能早一天康复。所以,就算我们的工作安排得再满,负荷超重,我们也咬牙坚持,因为这是为了患者!”王洪涛副主任医师同样如此,几乎一周没有回家,每天手术结束因为已是凌晨就索性住在科室。但就是在这样高负荷的工作强度下,他仍然完成了高难度的疤痕相关房扑的射频消融术及复杂旁道的射频消融术。王聪霞主任医师、董新主任医师、魏瑾主任医师、高登峰主任医师、李永勤副主任医师也都是经常手术至深夜。导管室的张存雪老师、张荣主管护师、王小芳主管护师、雷蕾护师、段文娜护师、李小峰技师等护理团队也是不分昼夜地工作。

元宵佳节,张灯结彩,灯光秀异彩纷呈。当大家与家人团圆享受节日气氛时,郑强荪院长、韩振华主任医师、薛嘉虹副主任医师放弃与家人的团聚,加班为一位房颤病人进行射频消融术。穿刺、送电极、建立三维模型、细致地对靶点进行消融,每一步的治疗都有条不紊地进行。手术结束已是凌晨2点,郑强荪院长的手术衣早已被汗水浸湿。在郑院长的带领下,心内科人不忘初心,坚守岗位,用辛苦和汗水守护患者的健康。

西北首例希氏束起搏术获成功

患者付某,中年男性,三月来无明显诱因出现晕厥。每次发作时意识丧失,持续1-2分钟后意识恢复。来心血管病院住院后心电图监护发现晕厥时有间歇性二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传导阻滞发生时心率仅有30次/分。邓捷主任医师评估病情后考虑其为永久起搏器植入的适应症,需要尽快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

由于患者心功能正常,且为间歇性房室传导阻滞,适合最生理的起搏方式——希氏束起搏。2018年4月10日晚,由心血管病院郑强荪院长、李永勤副教授、寇惠娟主治医师、李小锋技师共同为患者进行希氏束永久起搏器安置手术。希氏束起搏点位于肌性室间隔顶部,膜性室间隔后下方,此处最接近右心室和左心室腔,是最生理的起搏部位。电信号传导方式接近生理性传导,可明显提高心室激动和收缩的同步性,减少起搏器术后心衰的发生率。因其解剖位置隐匿,电极植入存在一定难度。为提高希氏束起搏的准备性,郑院长采用Ensite三维标测构建模型,结合心脏腔内图上的希氏束波形,准确地找到希氏束的位置,成功将3830电极植入希氏束,实现准确的生理性起搏。这项手术方法在西北地区尚属首例。His起搏由于难度较大,寻找合适的起搏区域需要的时间长,射线量较大,而在三维标测下可以实现无射线植入,极大减少射线带来的损害,真正实现绿色起搏。

心血管病院自开展希氏束起搏治疗来,已成功治疗了60例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术后随访显示,希氏束起搏明显优于传统的右室心尖部起搏。此次手术将希氏束起搏与三维标测相结合,在西北地区开创了希氏束起搏和三维标测相结合的方法,更是一个新的突破,使绿色起搏成为现实,标志着心血管病院电生理技术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冠脉旋磨术成为血管钙化患者的福音

心内科有句俗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冠脉有钙化!”怎么回事呢?就是冠心病患者的动脉血管壁,钙化严重,壁垒重重,难以获得理想的支架扩张效果。想要治疗这种病变的血管,需要一种高难度的技术——冠状动脉旋磨术。冠状动脉旋磨术就是用一枚直径1.5毫米、嵌有钻石颗粒的橄榄形旋磨头,在导丝引导下进入患者冠状动脉,以每分钟15万转的速度打磨阻碍血管通畅的“壁垒”。日前,这项堪称“神奇”的技术在心血管病院成功开展了,堪称冠心病患者的福音。

67岁的尹女士两年来反复发作胸闷、胸痛、气短,口服药物症状不能缓解。为求进一步诊治来交大二附院急诊行CAG(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结果提示为:左冠脉走形区内可见明显钙化影。心脏血管左前降支近中段呈90%节段性狭窄,左回旋支近段狭窄90%局限性狭窄,中段后次全闭塞。右冠脉中段50-60%弥漫性不规则狭窄,其中以前降支钙化最为严重。心血管病院郑强荪院长评估患者病情后发现心脏血管确实钙化严重,在狭窄病变处植入支架有一定的难度,决定先为尹女士施行冠脉旋磨治疗,打通血管后再完成支架植入。

2018年5月7日下午,由邓捷主任医师、薛嘉虹副主任医师、万招飞主治医师、李青主治医师、张荣主管护师、段文娜护师组成的冠脉介入治疗团队为尹女士采用全新的冠状动脉旋磨术。在完善相关术前检查后,邓捷主任医师用娴熟的技术术中先为血管打通一个“隧道”,使用带有超高速旋转头的转头将冠脉钙化斑块碾磨成细小的微粒,将血管腔内的斑块消除。经过几次旋磨后,阻塞血管腔的钙化斑块被逐渐消除,被磨成极其微小的颗粒,随血液循环至血管远端并通过毛细血管床吸收,之后完成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手术。植入支架后为其行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发现血管狭窄解除,效果显著。

手术时间总共用时2个多小时。手术顺利,术后患者情况良好。在支架置入手术之前行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有助于获得理想的支架扩张效果,保证支架的充分扩张和良好的贴壁,有利于保持药物洗脱支架药物释放系统和聚合物的完整性,最终有利于降低支架内再狭窄和支架血栓的发生率。冠状动脉旋磨术技术难度高,因为术中有可能出现冠脉穿孔、血压低等风险。手术操作非常精细,对手术操作者的手术技巧及心理素质要求极高。心血管病院成功开展这一新技术,标志着在复杂冠脉病变的介入治疗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呵护“心”健康再续新辉煌

2018年3月16日,交大二附院心血管病院成功举办陕西省房颤中心联盟成立并多中心建设启动大会。会上,由西安交大二附院牵头成立陕西省房颤中心联盟,完成了心血管病院房颤中心揭牌仪式,同时进行心血管病院胸痛中心、心衰中心、心脏康复中心建设启动仪式。

心血管病院胸痛中心、心衰中心、心脏康复中心是在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联合倡导下进行建设的。通过建设规范化管理中心,整合院内医疗资源,组建多学科团队,推行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模式,实现上下联动,形成与基层医院的通力协作。推进以指南为依据的规范化诊疗和患者长期随访管理,将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全程的、更加权威、更加全面的医疗服务,将最大限度发挥好辐射带动作用,成为西北地区整合医疗创新平台的有力支撑。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主任委员黄从新为陕西省房颤中心联盟新任主委郑强荪教授颁发聘书。

据介绍,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病院心血管内科(简称心内科)始建于1958年,是西北地区开展介入性诊疗技术最早的学科之一。1979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现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博士学位授予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心内科现有医、护、技人员200余人,目前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14人。近5年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SCI收录论文40余篇。获省部级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培养博士生20余人,硕士生30余人。

在李景轼、叶复来、王世臣、孙济川、杜旭、张超英、郑强荪等几代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经过历届主任的辛勤耕耘,薪火相传,在现任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下,心血管内科蓬勃发展,不断壮大,取得长足进步,目前开设心衰门诊、康复门诊、房颤门诊、冠脉介入随访门诊等4个专病门诊,年门诊量达5万余人次,住院患者达5000余人次。2018年心血管内科门诊量52005人次,同比增长12.22%,收治4415病人,同比增长5.25%;平均住院日7.38天,比2017年下降0.52天,床位使用率98.16%,比2017年增长1.56%,药占比21.39%,较2017年下降6.5%。完成冠脉造影术2127台(同比增长49%)、PCI术943台(同比增长63%)、IVUS101台(同比增长274%)、FFR7台、冠脉旋磨6台、心脏电生理检查353台(同比增长135%)、射频消融术327台(同比增长379.4%),其中经三维电生理及射频消融330台(同比增长195%)、永久起搏器142台(同比增长22%)、临时起搏器179台、先心介入封堵36例,左心耳封堵3例,各类介入诊治手术共计4386台,同比增长71%。在冠脉介入专业开展FFR,药物球囊,IVUS指导下左主干植入术及慢性闭塞病变开通术,开展冠脉旋磨术及FFR指导的肾动脉支架植入术,填补交大二附院及西北空白。起搏器专业继续开展经希氏束起搏器植入术,数量及质量均处于西北领先地位。电生理专业开展经三维室上速、疤痕相关房扑、房速、持续性和阵发性房颤、室早,室速消融术,经无冠窦射频消融治疗希氏束旁房速等手术,其中疤痕相关房扑、房速、持续性和阵发性房颤、室早,室速消融术,经无冠窦射频消融希氏束旁房速和左冠窦消融希氏束旁室早均为国内先进,填补了西北地区空白。经三维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成为该院常规及特色。

春去秋来,西安交大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病院心内科的医护人员以心求新、以新护心,用拼搏和进取为患者搭起一座座生命之桥;以仁爱之心挽救了无数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妙手仁心、仁心仁术的生命赞歌。“为了把西安交大二附院心血管学科做大做强,2017年,医院及时成立了心血管病院。目前心内科整体搬迁到大明宫分院,心血管病院床位将达到300张以上,设立4个病区,3个导管室,1个心脏康复中心和1个杂交导管室。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交大二附院心血管病院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精准对接人民群众健康需求,通过心血管病院多中心的建设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一站式’医疗服务,更好地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心血管病院郑强荪院长说。

原文刊发于4月15日西安日报6版

报道链接:http://epaper.xiancn.com/newxarb/html/2019-04/15/content_377198.htm

文字:二附院
图片:二附院
编辑:朱萍萍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今日交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