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全国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颁奖晚会在京举行,陕西省选送的包括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在内的五部作品荣获“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25日上午,表彰座谈会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出席会议并讲话。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西安交大戏剧学院院长陈彦代表全国戏剧界做题为“以平常心深入发掘生活本质”的交流发言。9月26日人民日报14版刊登陈彦院长发言摘要,全文如下:
以平常心深入发掘生活本质
几十年的现实题材创作,使我悟出了一些道理:
第一,用平常心选择创作素材,从寻常事切入生活本质。创作是用“寸心”经营的劳动,面对丰富多彩而又复杂多变的生活,创作者的心态平和十分重要。因此,靠得住的创作,可能最是那些寻常生活、寻常事件,即使是真人真事,也是经过作家省察了的真人,全息形态的真事。现实题材创作,更需以一种平常心态,去走近生活,并从中选取创作素材,最终以能够切入生活本质的材质,进入艺术再创造。要旨是透过现象,深切把握表象后的本质。无论时代怎么演进,生活的本质都具有相同的属性,人性的复杂都具有可触摸的规律。所谓深刻的思想,丰富的内涵,准确的价值判断与审美判断,都来自于对生活本质的全面把握与深入思考。在今天这种风生水起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静水深流,沉潜,蛰伏,守弱,静思,可能是接近生活本质的最好形态。
第二,创作现实题材作品,更应深植民族传统文化根脉。现实题材创作,之所以被长期呼唤,说明这方面是短板,有不足,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作家艺术家不愿意把艰苦的劳动,变成转瞬即逝的闲置品,当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实题材创作,只有深深植根于历史的厚土之中,才可能生长出枝繁叶茂的大树。越是要表现当下生活的复杂性,越是要追索这种复杂性与人类生活持续演进的那些不变的规律,从而在审美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紧要处,与历史血脉接通,以保证这种现实生活认识价值的可持续性。因此,我觉得现实题材创作,是对历史文脉的本质继承与延续,我们应该有一种在历史长河中续写一段历史的忠诚老实与敬畏,所有企图割裂历史文脉的创新,都将是昙花一现的。现实题材创作是这样,当下如火如荼的文化建设更是这样,有根脉的承接,才可能是有价值意义的创造。
第三,生活越是缤纷五彩,创作越需要深水打捞民族恒常价值。文艺创造,其实是人类积累生活经验、感情形态和思想成果的一种持续劳动,把什么样的形象提供给当下,并转化成承上启下的文脉积淀,是创作者内心需要填写的目标责任书。从这个意义上讲,创作就需要持守经过不懈地文明探索所形成的那些恒常价值。中华民族为人类积极探索贡献了公平、正义、善良、仁爱、和谐、诚信、正直、互助、礼让、悲悯以及敬畏自然等等价值谱系与道德范式,这些恒常之道,在今天这种纷繁扰攘的生活中,尤其需要看护,甚至进行深水打捞,并使其在驳杂的色彩中,放射出照亮、温暖人心的光芒。创作需要创新,创新是创造能力的极致发挥,而不是小孩做游戏的扮鬼脸。任何企图以表面创新的花里胡哨,掩盖思想平庸,功力浅薄的浮泛之作,都必定在迅速掀起的又一轮离奇古怪的创新中,遮蔽覆盖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