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人物风采>正文
人物风采

坚守教育初心 凝聚榜样力量——走近2023年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优秀导师团队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23-10-26 17:22 浏览量: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导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精神,树立为人师表典范,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西安交通大学在全校开展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优秀导师团队评选活动。评选启动后,各学院及广大研究生导师、研究生积极响应,经个人申请、单位推荐、学校评选,共评选出5个“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团队”及10名“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

优秀导师、优秀导师团队在“德、能、勤、效”四个维度的综合考察中脱颖而出,他们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他们聚焦立德树人,以德施教、以德立身;他们深受学生爱戴,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方面均成效显著;他们积极主动投身学校建设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并作出了突出贡献。让我们一起走近2023年“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优秀导师团队”。

2023年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团队

(按姓氏笔画排序)

航天学院力化学耦合及智能介质研究生导师团队 申胜平教授团队

航天航空学院“力化学耦合及智能介质”研究生导师团队以申胜平教授为团队负责人,现有研究生导师12人(其中博导10人)。团队坚持立德树人为核心,秉承“力行慧质,化育天工”的理念,瞄准未来飞行器宽速域、智能化前沿方向,拓展热防护技术的力化学耦合理论及挠曲电智能器件应用。近五年团队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科技部重点研发等项目,牵头建设了智能飞行器流固耦合力学与仿生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团队累计培养研究生60余名,获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项,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5项。2018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9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团队培养模式。

电气学院新型储能与能量转换纳米材料研究中心团队 成永红教授团队

新型储能与能量转换纳米材料研究中心团队是依托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个面向未来能源和电力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团队。团队围绕未来储能和能量转换科学技术发展的核心材料的关键问题开展前沿性探索及产业化应用技术研究。团队有教授6名,副教授5名,助理教授5名,其中国家级人才计划获得者1名,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获得者1名,团队带头人为成永红教授。团队努力创造条件强化老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保持开放活跃的氛围。团队经常采取大团队和团队骨干成员小组两种组会交流形式,让不同导师的学生在深入自身课题的同时能够了解团队其他同学的研究方向,不仅扩展了学生视野,促进了学生研究思维发散,而且有益于学生间合作交流。在学习工作之余,团队积极组织开展羽毛球、乒乓球等体育竞赛及团队烧烤、户外活动等多项集体业余活动,增进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提升互动。

电信学部“大数据知识工程”导师团队 刘均教授团队

电信学部计算机学院“大数据知识工程”导师团队以刘均教授为负责人,共有成员6人,其中教授、研究员3人,副教授3人。团队依托省重点实验室,以“培养具备深厚学科知识与全球化视野,胸怀报国理想与时代担当的卓越人才”为理念,形成了“统一招生、联合指导、统筹经费、分工协作”的科研育人共同体。近年来,团队聚焦大数据知识工程方向开展科学研究、工程应用、人才培养,获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多项省部级奖励以及2项王宽诚育才奖;培养博士、硕士超过120人,学生获省优博1项、校优博2项、最佳论文奖4篇,获“全球青年科学家”、谷歌女性奖学金等荣誉,入选省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等人才计划。团队为我国政府部门、科研院所、高校和工业界,输送了大量拔尖创新人才。

医学部外科危重症研究团队 刘昌教授团队

西安交通大学“外科危重症研究团队”,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以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获得者刘昌教授为团队带头人,包含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6名。为推动学校医学高质量发展,完善学校科研基地体系布局,以“外科重症与生命支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依托,聚焦外科重症与生命支持前沿交叉领域,开展创伤重症、感染重症、移植重症和生命支持及设备开发方向的理论机制研究、关键技术与重大设备研发。在国际、国内首次提出“泛复杂腹腔感染”和“腹腔感染分区”等理念。擅长复杂肝胆胰肿瘤及肝移植手术。团队先后收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多次获得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发表Nature述评文章。

机械学院微纳传感与测试创新团队 赵玉龙教授团队

机械学院“微纳传感与测试创新团队”以赵玉龙教授(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及国家中青年突贡专家,全国人大代表)为团队负责人,共有成员9名,其中包括4名国家级人才。团队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秉持良好的师德师风,将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到日常教学科研工作中。团队先后承担国家级项目40余项,相关成果获国家级科技奖3项、省部级科技奖10项;主编教材《新型微纳传感器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并入选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十四五”规划精品系列教材。团队高度重视研究生科研能力、思想政治、人文素质等多方面培养,坚持立德树人,培养“三有”人才教育理念,采用联合培养、短期访学、国际会议、学术讲座等方式拓展学生国际化视野,积极与研究所、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协同育人、实践育人提供有利条件。团队培养研究生已得到学校、企业、行业的高度认可,育人成效显著。

2023年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

(按姓氏笔画排序)

人工智能学院 王飞

王飞,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主任,研究方向为视觉智能处理器设计、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人机混合增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视觉信息与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安交通大学空间视觉联合实验室主任,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视觉传感专业委员会委员,火箭军人工智能装备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空间机构分委会委员。发表160余篇学术论文,申请发明专利47项,授权发明专利28项,软件著作权10余项,参与制定行业标准3项。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防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承担载人、探月、碎片等航天型号关键技术装备研制任务3项,主持研制的智能视觉系统已应用在多个航天任务中,研究成果参加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人居学院 许领

许领,人居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智能岩土与结构工程校企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入选陕西省百人计划(青年)、香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计划,获批陕西省杰出青年基金。研究方向为岩土力学、灾害防治、生态修复、岩土工程及人工智能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近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权威期刊论文70余篇,发明专利3项,主编地方标准1部,参编行业标准3部,主编教材1部;曾获陕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承担建设陕西省特色线上课程1门,入选陕西省课程思政示范团队,获批陕西省优秀专业学位教学案例1门、获得西安交通大学课程思政“百名教师大练兵”特等奖1项,主编的《岩土工程与环境》入选西安交通大学研 究生“十四五”精品教材、主讲的《环境岩土工程》入选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主讲的《土木工程概论》获得西安交通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教学奖励。

能动学院 李军

李军,能动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ASME) Fellow、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主要从事透平机械气动热力学与传热冷却及密封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1项、国内外透平机械行业合作研究项目多项。培养毕业博士生获得吴仲华研究生优秀奖2名、“航空强国中国心”创新奖学金2名,毕业研究生主要任职于985和211高等学校、国家重大装备企业和军工研究所,多名毕业研究生工作业绩突出,担任重要企业领导和项目负责人岗位。

经金学院 李聪

李聪,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12年留校任教以来,坚持面向国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重大战略展开学术创新与实践,探索并形成了“学术研究、科研思政、政策实践”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2022年获王宽诚育才奖。累计指导硕博研究生40余人,培养学生获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项,“挑战杯”国家级二等奖、陕西省特等奖等竞赛奖50余项,8人获国家奖学金及校级特等奖学金,2人获“清华农村研究博士论文奖学金”。主持国家级课题5项,入选首批陕西省“高层特支计划”、西安交大青拔人才计划,牵头获批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先后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 AMBIO、管理世界、中国农村观察等中外知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

前沿院 何刚

何刚,西安交通大学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教授。西交大青年拔尖教授(A类)、国家级人才计划学者、仲英青年学者、小米学者,担任《中国化学快报》编委、中国化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光化学委员会委员、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教师工作委员会主任等职务。何刚于2011年在陕西师范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师从房喻院士。2011至2015年在加拿大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加入西安交通大学,主要从事紫精基光电功能胶体与界面化学,及其在智能材料、能源及生物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主持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省部级项目。获得陕西青年科技奖、教育部技术发明奖、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等。迄今在JACSAngew. Chem.等知名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部分成果已经实现了产业化。

化学学院 张彦峰

张彦峰,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学院副院长,校侨联副主席,校留联会化学分会会长。2015年入选第一批西安交通大学人才计划。2017年入选陕西省青年计划,西安交通大学十大学术新人。研究工作涉及智能高分子材料的控制制备,以及在生物医用、复合材料、智能制造等等领域中的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面上项目、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计划、西安交通大学青年跟踪、企业合作项目等项科研项目10余项。共在Nat. Commun.,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J. Am. Chem. Soc., ACS Nano., Adv. Funct. Mater., Macromolecules, ACS Macro Letter,Polym. Chem.,Chem. Mater.,Soft Matter,J. Polym. Sci., Part A: Polym. Chem. 和Macromol. Rapid Commun.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总被引超4300频次。授权美国专利3项,中国专利7项。

管理学院 张喆

张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陕西省民盟青年委员会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商业伦理、企业社会责任和人力资源管理,秉持“商业向善,共益共生”的理念。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3入选“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计划;2015年度入选“陕西省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英才”计划;2017年入选“西安交通大学教学名师”计划;2022入选“陕西省杰出青年基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参与1项社科重大项目,1项社科重点项目。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90余篇,相关研究成果多次获得美国管理年会(AOM)最佳论文奖;2019年获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2、2023年分别获得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电信学部 周迪

周迪,电信学部教授/博导,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电子材料党支部书记,多功能材料与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IEEE Senior Member,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主持自然科学基金、装发共用技术等项目,在微波介质结构性能调节分析、低温共烧陶瓷技术应用等领域取得系列新颖成果,发表科技论文300余篇。2012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2016年获批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现任美国陶瓷学会会刊副编、国际应用陶瓷技术杂志副编、材料研究快报编委、ACS AMI顾问编委及先进电介质编委。2020年获得电子元器件关键材料专委会青年才俊奖,2021年、2022年连续获得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21年获得陕西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22年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机械学院 徐光华

徐光华,西安交通大学“腾飞人才计划”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机器人标准化总体组与国家药监局智能医疗器械标准化组专家。主要从事脑机接口及康复机器人、生机电信号处理、网络化监测诊断技术研究,秉持“自信自立、探索求真、勇于创新”的理念。主持监测诊断领域国家“十五”攻关和国家发改委产业化等项目,引领制造服务转型发展,经济效益显著。主持脑机接口与康复机器人领域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等,所研发的幼儿弱视脑检测仪获国际红点设计奖,脑控轮椅、脑控康复机器人在央视得到报道,已进行转化应用。发表高水平SCI论文百余篇,授权专利6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2项。

电气学院 韩晓刚

韩晓刚教授2016年回国任职于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先进电化学储能材料、机理及其器件研究,包括固态锂电池、锂硫电池、超级电容器、高低温电池、石墨烯加工及储能技术应用等。目前在国际著名期刊Nat. Mater.,J. Am. Chem. Soc 等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两篇文章高被引,最高单篇文章他引大于1100次。近三年,韩晓刚教授课题组学生发表SCI科研论文33篇,课题组承担了11项科研项目,学生完成了多项创新创业等竞赛项目。课题组学生还分别参与了与企业合作的固态电池、超级电容器软包器件的产业化开发。通过理论结合实际,让学生学有所用,增加实践经验。学生在这些竞赛、科研、学习、实践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合作交流能力,共同完成科研任务,因此也提高了自身的合作沟通能力,有助于今后到社会上的适应。

文字:研究生院学位办 受访者提供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徐琛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