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人物风采>正文
人物风采

【西迁新传人】秦立果:奔涌在重大装备制造领域的“后浪”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20-06-18 12:04 浏览量:

“我不是‘新交大人’,我是‘老交大人’——2004年到2016年,我在交大完成了本硕博学位的攻读后留校任教至今,在交大16年了,算老交大人吧。”2020年4月入选交大“十大学术新人”的秦立果,接受采访时的开场白风趣幽默。

秦立果2016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入职交大后,在现代设计及转子轴承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面向重大基础零部件的需求,从摩擦学、表面减阻技术及功能表面的设计与构建入手,实现海洋装备、工业机器人等重大设备的技术突破。

为了海洋强军、制造强国的中国梦奋斗

随着我国产业升级的发展,制造业、航空航天、地面交通运输、能源、海洋、生物与仿生等不同工业领域对摩擦学技术与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提出了大量的迫切需求。没有中国好设计就没有中国好制造。海洋装备与工业机器人是国家实施海洋强国的基础和重要支撑,是国家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次与导师董光能教授探讨调研后,秦立果确定了将这一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题作为自己的攻克方向。

“目前我们正全力以赴潜心研究,将进一步整合、创新各种制造技术和研究方法,充分考虑界面效应、尺度效应、环境效应和生物自适应等,实现大型高端装备的制造与维护。这项研究也得到了邵金友教授、何雅玲院士的大力指导,期望我们可以将优势学科微纳制造、流动传热、摩擦学、设计科学等有机结合起来,做出原创性的科研成果。”秦立果说。

“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与麻省理工大学、英国帝国理工还存在差距,一些理论创新与应用研究还不够系统与深入。但我相信,经过不断积累,我和我所在的研究团队会赶上国外此类研究的发展进度,并且实现技术上的巨大突破。”谈起未来,秦立果信心满满。

创新是打通科研之路的不二法门

2013年,秦立果在英国牛津大学物理与化学系接受联合博士培养。那一年的学习经历带给他最大的触动就是创新。

“导师会引导学生从事很多基础性的工作,鼓励研究人员解放思维,开展前沿性创新工作。有时让学生自制一台设备。这个过程虽然前期可能进展比较慢,但这个制作过程是融通理论与实际运用的过程,很多知识会触类旁通,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研究者会爆发出较多的原创性成果。此外,受导师推荐,我也参加了各种各样的研讨会,在大咖云集的领域,不断提升了自己的视野和思考问题的维度。”

“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无论对西安交通大学,或是对身在其中的研究者来说,都意味着飞跃的种种可能性。创新港建设对学校的意义远远大于一座新校区,创新港围绕理、工、医、社科四大方向建立的研究院都是跨学科的,并与世界500强企业共建校企联合研发中心,这已经不是交大的‘自留地’,而是对高等教育组织模式的一种全新探索。这样一个多学科创新平台,无疑给研究者安装了一台承接未来事业高速发展的‘发动机’,每个人只有在创新状态良好的情况下,才有望成为这个时代的佼佼者。”

2019年,秦立果前往瑞典皇家理工大学开展研究工作。“每个博士生的第一门课就是如何做好科研。导师除了每周邀请2-3名知名学者来学校做报告,从前沿科学研究的角度,凝练科学问题和发展方向,激发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外,还会要求学生定期交进度报告。”秦立果说:“创新是打通科研之路的不二法门,只有创新能让科研这条路走得更加顺畅,抵达我们向往的目标。”

潜心科研砥砺前行

2016年4月,秦立果进入机械工程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从学生到老师,角色转变了,但他的研究领域始终如一。秦立果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面上项目、国家博士后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面上项目,陕西省博士后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交叉项目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培育项目各一项。作为主要参与人,他参加了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其中两项面上项目已高质量结题。同时,还参加完成了国家973“超高速水润滑轴承”、企业横向项目“汉德车桥选型”等课题的研究工作,具有较丰富的表面设计及调控的科研历练,部分研究成果现已先后被授予2018年度和2019年度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谈起曾经历过的科研难点,秦立果说:“2015年开展的一项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工作中,最为关键的部分,我们已经购置了较为先进的摩擦磨损实验机,然而施加载荷远超过了我们设计的要求,当时在材料制备上我取得了一个较大的突破,一连好几周我都在为如何继续实验而焦虑。我的导师董光能教授看出了我的困惑,从实验机的设计上对我进行指导,并鼓励我动手搭建这样一个在特殊工况下工作的实验台。”

那几周,秦立果跑遍了电子市场,当过焊工,设计过温控系统,不断地调试采集系统。与加工的师傅多次探讨一个又一个零件的安装和性能,终于完成了实验台的搭建和实验测试工作。后来秦立果参加的学术交流活动中,有多位学者了解到这台实验机,都表达了想来参观并开展相关合作的意愿。

“细论起来,我的研究方向是在西迁精神的影响下确定的。首先是受谢友柏院士的感召”秦立果说,“2016年我刚入职的时候,去谢友柏院士家看望他,83岁的谢院士家居环境简单朴素,他最关心的事情是如何做好科研。谢院士1957年内迁西安,扎根西部从教60多年,带领老一辈交大人坚持自力更生,力主科研与教学并重培养大学生,他提出了摩擦学的三个公理,为交大机械工程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以及中国机械摩擦学事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每年谢友柏院士都会到实验室指导青年教师,我了解到1951年至1955年,他在交大学习时,科研经费严重欠缺,他就自己设计制作轴承试验台并调试,进行齿轮增速实验及核岛主泵研究等。谢院士经常给我们说,要学会创造条件搞科研,科研成果是奋斗出来的。”

西迁精神是我一生的精神烙印

“2004年入学第一天,班主任带我们夜游交大校园,当时看到梧桐东道中一楼大教室旁的校训刻字: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内心挺震撼的。后来接触了谢友柏院士等西迁人,更是受教育。西迁博物馆的实物展也给了我很大的震撼。那些老照片和老物件记录了老一辈交大人的奋斗,展现了交通大学波澜壮阔的西迁征程,‘西迁人’身上体现出的那种胸襟与情怀,在我遇到困难与挫折时,总能提醒与鞭策我:脚踏实地,把握当下。”

“在交大这么多年,我身上深深烙上了独属于交大人的气质和品格,概括来说,西迁精神已成为我一生的精神烙印。”秦立果说。

秦立果认为,近几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高等教育的改革对我国的科技进步与民族复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现在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教学改革等方面下功夫,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脚踏实地做学问,一心为国育人才。”

秦立果目前已指导毕业了四名研究生(其中包括两名留学生),秦立果说:“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西迁精神并不难,难的是在学业和科研中践行西迁精神。今年的疫情面前,众多交大逆行者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堂课:只有始终与国家的命运、步伐时刻联系在一起,不怕困难,敢做、敢想、敢担当,众志成城、兢兢业业、做好科研,才能实现我们个人的价值。”

秦立果现已在《国际摩擦》《胶体与表面化学B》《应用表面科学》《糖类聚合体》《表面技术》等多个国际国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多次受邀参加欧洲功能材料大会、中法摩擦学论坛和世界摩擦学大会等学术会议并作邀请报告。获2018年度和2019年度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国际先进材料协会科学家奖等表彰。所指导的研究生获校优秀硕士论文和校优秀留学生标兵等称号。现任中国微纳米技术学会、欧洲功能材料大会高级会员,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会员和中国机械工程摩擦学分会青年摩擦学工作委员会委员。

秦立果说:“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西安是国家向西开放的支点,陕西是引领西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国家正在深入推进‘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对外交往中心、丝路科创中心、丝路文化高地、内陆开放高地、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六维支撑体系的建设。而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无疑将起到筑巢引凤的作用,作为交大人,更应该秉承老一辈西迁人的家国情怀,自觉肩负起建设祖国、建设西部的伟大使命,在自己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岗位作出成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我们‘后浪’这代人的文化自信!”。

文字:李莉
编辑:朱萍萍 腾飞工作室 柴冠坤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