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人物风采>正文
人物风采

新港学人之边燕杰:经世致用的学术人生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19-07-02 15:45 浏览量:

【编者按】西安交大“新港报告”法学系列、社会学系列近日相继启动,精彩的报告,前沿的理论,为广大师生带来了一场场学术饕餮盛宴。“新港报告”是学校第一次对创新港“国际化”内涵建设的探索和展示,继“法学系列”“社会学系列”之后,十大学科门类都将以团队的形式在此平台上逐次亮相。为更加全面、深入地展示新港报告讲座人的卓越风采和学术观点,新闻网特推出新港学人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一场夏雨,将西安交大校园冲刷得分外明净。在一片高大梧桐的掩映下,位于校园东北角的实证社会科学研究所,显得格外静谧、朴实。

这里,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终身教授、西安交大特聘教授边燕杰奋斗了十年的地方。这里,他坚持理论导向的实证社会学研究,创立中国特色的“关系社会学”理论。

边燕杰一生的学术追求,就是希望在关系社会学领域能有一些突破,使中国的社会学在国际社会学界,不但占有一席之地,而且能发出振聋发聩、有学术影响的声音。为此,他一直在奋斗,不曾有丝毫懈怠。

想做“经世致用”的学问

边燕杰出生于天津市河北区的一个铁路世家,初中毕业后下乡到天津市静海县大丰堆公社。四年半扎根乡村的时光,让他对中国城乡社会有了深入的了解。

这段难忘的经历,也成为他想做“经世致用”学问的思想的萌芽。

1977年,边燕杰考上南开大学哲学系。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养分,渐渐感觉哲学太抽象了,离现实社会似乎有些遥远。不满于此的边燕杰有时间就泡在图书馆,翻报纸、读小说、看杂书,拼命充实知识。

一天在图书馆文科参考室,偶然读陈达著《人口问题》,边燕杰平生第一次知道了“社会学”这个词,引发了他强烈的好奇心。

他读了很多社会学旧著,尤其是费孝通先生研究中国社会的系列著作让他印象深刻,记了大量笔记。社会学虽非哲学抽象,但边燕杰仍似懂非懂。

大二第二学期末的一天晚餐前,边燕杰从图书馆出来,像往常一样顺路到报亭读报,发现同学们簇拥在展窗前,正在阅读《访美掠影》的连载首篇,这让边燕杰分外惊喜。接着一连四周,边燕杰每天第一时间去报亭读《访美掠影》,直到最后一篇。

“社会学分析太精彩了!”深感兴趣的边燕杰大胆地给费先生写了一封信,询问自学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向他请教如何学好社会学。让他没想到的是,费先生回信了,还鼓励他努力学习,做一名对现代化建设有用的社会学者。这更坚定了边燕杰学习社会学的决心。

1980年,教育部批准南开大学举办“社会学专业班”,边燕杰进入其中学习,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第一批社会学学员。之后,又先后到纽约州立大学、杜克大学、明尼苏达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学习和任教,从事经济社会学、社会分层与流动、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研究。

而研究得越深入,边燕杰就越发现社会学“经世致用”的魅力。“这门学科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还能为政府决策提供建议。”

边燕杰先后提出权力维续论、强关系假设、理论导向的实证研究,创立关系社会学,坚持用系列调查成果服务地方社会治理,践行着他“经世致用”的学术理想。

创立中国特色的“关系社会学”理论

1986年,边燕杰在纽约州立大学学习,在《社会网络分析》课上,授课教师介绍了弱关系理论,认为弱关系能够将跨群体边界的信息进行传导,从而传播人们原本不太可能看到的信息。

“我们中国不是这样的,”这是边燕杰听了之后冒出来的第一个想法,“在中国,当关系弱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能是什么信息都‘跨’不过去的,至少不是充分的、有价值的信息。”

为了充分证明自己的想法,边燕杰对中国的关系文化产生了强烈兴趣,接连不断地读了很多资料,于2007年产生了“关系社会学”的想法。

这一年,边燕杰恰好来西安交大讲学,利用周末的时间去了延安。在延安,他了解延安的历史、文化,惊喜地发现现在关系社会学中的“三个主义”——关系主义、个人主义、集体主义,这里有非常集中的体现。“那时我就有个感觉,我一定得再回来。”

生活充满了奇妙的缘分。

2009年,边燕杰加盟西安交大。“我来到交大,可谓时机刚好,一拍即合。”在边燕杰看来,西安交大是C9名校,有强大的理工科背景,是开展理论导向的实证研究的非常好的平台。在这里,他能闯下一片全新的天地。

6月来到交大,边燕杰即创建“实证社会科学研究所”,基于关系社会学深入挖掘中国的关系现象,从关系主义视角系统地解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运行机制。

十年的时光眨眼而过。实证社会学团队也由最初只有三个人的“小团体”,发展成为如今拥有教师40人,其中领军学者1人、青拔人才教授3人,博士比96%的强大研究“舰队”。

关系社会学理论列入《中国社会学百科全书》,成为中国社会学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的一部分。实证社会学团队出版了《关系社会学丛书》,发表了中英学术论文200余篇,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形成了中国社会学的西安交大学派。团队举办的社会网络分析世界大会,成为国内外“关系社会学”研究交流的学术高地。

总结十年来实证社会科学研究所的成绩,边燕杰用“从无到有,从有到好,从好到强”十二个字概括。

谈到未来的发展,边燕杰说已经定了三个具体的目标:一是扎根西部,深挖中国本土知识;二是维护学科门槛,坚持科学实证;三是勇于理论创新,将学术思想与国际接轨,为人类社会作贡献。

将个人“小我”投入社会“大我”之中

6月27日,西安交大“新港报告”社会学系列之第7场精彩开讲,边燕杰带来了题为“改革时代中国的社会资本重要性的上升”的报告。

边燕杰认为,通过人情关系实现人们之间的沟通交往,进行资源交换已是我们国人生活中很平常的现象。而市场主义产生后,个体理性上升,理性要排斥非理性,有学者认为这预示着关系主义的下降,边燕杰却持相反的观点,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关系社会资本的作用是持续上升的。

“其实,刚开始我也持相同的观点,但多次收集的数据却证明不是这样的。”经过深入研究,边燕杰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竞争的相对上升和体制的不确定性,造成人际关系作用空间的扩张,从而导致关系主义的上升。“我们的人际关系要下降,至少其中的一个要发生变化。”

这是边燕杰经过实验验证得出的结果,是他多年研究的结晶,里面有着深入的学术思考。

而这种对学术的严谨追求,边燕杰也在言传身教中,一点一滴地传递给了自己的学生。

在边燕杰看来,社会学是一门既可以让人了解世界发展大趋势,又能给人以严格的学术训练,还能满足人们报国志愿的学科。他希望社会学专业的学子们在这三个方面多下“功夫”:有一个广阔的世界观,不拘泥于课堂,了解世界发展大势;严格接受学术训练,敢于质疑,从实践中锻炼提升各方面能力;心怀报国之志,将个人的“小我”投身于社会的“大我”之中。

“这样的人生才有意思。”边燕杰说。

文字:胡晓楠
编辑:朱萍萍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