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人物风采>正文
人物风采

【捐赠故事】让海外精品雕塑文物“回归故里”

——记唐仲英基金会受赠人、人文学院艺术系贾濯非教授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18-04-25 09:18 浏览量:

引语:唐仲英基金会自2003年起至今,持续在西安交大捐赠设立公益项目10余项,内容涵盖人才培养、实践活动、文化建设等等,有力支持了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其中,唐仲英艺术庭院建设、中国濒危泥塑彩绘艺术遗产保护两个文化类项目均由贾濯非教授团队实施,受到了唐仲英基金会的肯定与认可。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郁郁葱葱的唐仲英艺术庭院,切身感受捐赠项目及受益团队的工作历程。

沿着梧桐西道一直往下走,穿越校园里随处可见的坡顶厂房与苏式建筑,吱呀的铁门后,一个不起眼的巷子里,藏着一方别样的山水。小桥流水,草木葱茏,仿佛一个小小的“桃源”,隐于校园之中,这里便是唐仲英艺术庭院。我们在这里约见了贾濯非教授,缓缓骑着小黄车来的贾教授宛如这小小的唐园一样,深藏若虚,远观时不显山不露水,走近了才发现心中的天地。

2016年,在唐仲英基金会的资助下,贾濯非教授团队开展了中国濒危泥塑彩绘艺术遗产保护现代技术集成应用研究项目,致力于借助3D扫描、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实现流散海外精品雕塑文物三维数据的“魂归故里”。不仅仅是彩绘雕塑,我国许多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都流落海外,在众多专家、学者束手无策、扼腕叹息的时候,贾濯非教授辗转联系上了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中心提出了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对文物进行共享。力求实现跨国文物的共同研究与成果共享,搭建起跨国文物保护与研究的平台,实现历史文化的“精神回归”。

“从一个点出发,扩大到所有文物。”这样一个意义非凡的项目最初萌芽于对泥塑的保护。“泥塑总是会坏的,但数据不会。”期先,贾濯非教授仅仅是想将我国精美的雕塑文物永久保存下去。2013年,在山西晋城青莲寺扫描塑像时,一个念头在贾濯非教授心里扎下了根,“我们的视野不能局限在国内的雕塑上”,那些残损的文物、流落海外的文物纷纷进入了贾教授的视线。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唐仲英基金会的支持,组成项目的拼图一块块完成,渐渐形成了如今的模样。

“研究就是在不断尝试,不断失败,有所坚持,才能有所成就。”在联系流落国外的文物以及在进行跨国文物联合研究时,不可避免会遇到重重阻碍。贾濯非教授从未放弃,始终积极联络各方,他相信艺术不分国界,在精彩的文物面前,这些壁垒都能被突破。唐仲英基金会总裁徐小春女士曾对贾濯非教授团队饱满的精神面貌,踏实的工作作风,崇高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给予高度评价,这也许正是贾濯非教授团队一直走到现在的坚实基础。他说,这件事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在更加看重文化软实力的当下,文物的数字回归不仅仅是一项学术研究,更是国人的一种精神食粮。

作为人文学院知名教授与原系主任,65岁的贾濯非教授已被返聘2期。“贾老师如果退休是交大的损失,也是雕塑的损失。”他的学生们这样说道。中国教育部高等院校艺术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理事,其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城市雕塑作品展优秀作品奖,贾濯非教授本早就能功成身退,颐享天年,但他放不下艺术事业,放不下那些流落海外的珍贵文物,一次次回来只为每一个项目都能做到更好。

有人说,艺术家最渴望的是自己的作品能够扬名于世,贾濯非教授的雕塑已经遍布全国多所城市,他却对此只字未提。古人云“七十从心所欲”,贾濯非教授辗转于研究的第一线,亲赴各地寻找失落的文物,没有一样是为了让自己的作品名扬千古,只为那灿烂的文化不被尘封于海外的博物馆,只为将她们再一次展现在国人眼前。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贾濯非教授生活俭朴,“自己能解决的事从不麻烦别人”,平实的外表下,一双眼睛却折射出富有的光芒。正因如此,唐仲英先生的捐赠才能化为 “禹甸甘霖”,落于实处。

贾濯非教授是良师,也是榜样,是艺术家,更是爱国者。他的雕塑作品闻名全国,但更应被我们铭记的,是他数十年如一日,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是他心忧文物,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希望多年以后,能像贾濯非教授期待的那样,能在交通大学和国内的各个城市,建起一座座数字博物馆,让失落文物魂归故里,灿烂的文明得以传承。

文字:教育基金会 毛珊 黄晓滢
图片:欧阳振宇
编辑:星 火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