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人才培养>思源讲堂>正文
思源讲堂

“学而”讲坛:大美建筑——现代建筑赏析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11-10-21 10:07 浏览量:

10月19日晚,来自建筑系的王铁铭教授在主D205为大家带来“大美建筑——现代建筑赏析”的讲座,王教授从建筑的概念,建筑的经典案例和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三个方面带领大家走近建筑这一门神奇的艺术。

“建筑是什么?”讲座伊始,王铁铭教授就向大家提出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起建筑,我们的脑海中会浮现出各自各样的概念,比如贝聿铭、安藤忠雄等建筑大师,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古典、巴洛克等各种建筑风格和理念,以及诸如哥特大教堂、印度泰姬陵、古希腊神庙这些或庄严或神秘的闻名世界的建筑。王教授讲,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石头的史诗,是一门横跨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的学科。每一个建筑是有生命的,每个人心中对建筑的理解也各有不同,他希望每个人都能在对建筑的体悟中形成自己的建筑观,发现建筑之美。

如何解读一个建筑,看外观,还是材质?王教授说,评价一个建筑,用“喜欢”、“讨厌”、“好”、“坏”等评价来说都显得太过肤浅,于是他用几个经典建筑事例引领同学们解读建筑。王教授首先介绍了美国的现代建筑大师、有机建筑理论创始人赖特,他的代表作品是古根海姆博物馆和流水别墅。古根海姆博物馆采用倒锥形设计,外观纯净,天井采光,内部采用螺旋式的展厅布局,将展厅与通道融为一体。参观者被首先被送到顶楼,然后从上到下参观,流线型的展厅,带给观众毫无间断感的空间连续体验,堪称前无古人。他的另一个代表作品流水别墅则是将建筑与景物融为一体的完美典范,也是有机建筑理论的代表之作。在赖特看来,建筑就像一粒种子,从地里生长,也应融于环境。与现代主义相对应,王教授介绍了结构主义的代表作——位于柏林的犹太大屠杀纪念馆,它是里博斯金的作品。其平面构造曲折,墙体上的窗户仿佛刀疤一般。而建筑师在地下入口处采用了一个独特的设计,游客面临三个选择:一是一个散布着人脸标志物的压抑空间,诉说着犹太人的苦难;二是顶上布满绿树的石柱群,象征压迫中的希望;最后则是二楼主展厅,在这里,建筑则变成了一座桥梁,带领游客走近犹太人的心灵,深深体悟那一段历史。

“建筑从来都不是独立的,它沟通时间与空间,连接历史与未来,其中也充满着建筑师对社会、自然和环境的看法。”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的美国国家美术馆扩建方案,巧妙将一块梯形土地分割为两个三角,其中一个三角与老馆完美对称,没有丝毫的压迫感,展示了历史与现代的对话。而他的另一个代表作品苏州博物馆,运用大量江南民居的元素,白墙黑瓦,切割构造采用的是最新的科技与建筑理念,却又能与周围民居融为一体。这是贝老先生的收山之作,表现出他浓浓的故乡情结。

最后,王教授简要地介绍普利兹克奖的来源以及该奖的宗旨,并引用了著名建筑师勒布柯西的话作为讲座的结尾:“建筑是一种艺术,是在营建之外,更超越其上,营建是为了把房屋建造起来,而建筑则是为了感动人的心弦。”王铁铭教授希望大家能用心体悟建筑之美,形成自己的建筑观。

 

讲座人介绍

王铁铭,建筑学博士、高级建筑师。先后在城市规划、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三个专业方向学习研究。曾在欧洲、非洲、香港、台湾的多个国家和地区考察学习和工作,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西方现代建筑历史与理论、地域建筑学。现受聘于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

                                         



文字:通讯社 李高扬 弋东驰
编辑:星火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