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光遗传学生物传感器顶尖科学家、日本东京大学理学院化学系Robert E. Campbell教授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毓龙教授为交大师生带来了别开生面的“生物传感器和神经荧光成像”科学前沿讲座,讲座于7月1日在创新港泓仁楼报告厅举行,基础医学院和一附院教师代表、研究生代表以及基础医学拔尖班本科生代表参加讲座。
郑芳教授团队对博士后导师Robert E. Campbell教授以及北大李毓龙教授的来访表示欢迎,并为两位教授在基因编码的生物荧光探针技术领域全球的推广和应用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做了详细介绍。
东京大学Robert E. Campbell教授作题为“Towards next-generation biosensors for visualization of neural signalling and metabolism”的讲座,介绍了团队运用定向进化与化学遗传学策略开发的新一代高性能神经生物学荧光探针器以及代谢产物生物荧光探针,其研发的系列工具已在全球范围内被众多科研机构采用。

北京大学李毓龙教授为观众们带来“Spying on Neuromodulator Dynamics In Vivo by Constructing Multi-Color GRAB Sensors”为题的学术报告,为大家系统介绍了其团队开发的基于GPCR激活原理的GRAB系列荧光探针技术,展示如何使用多色GRAB探针监测活体中神经调质动态。该技术体系能够高灵敏度、实时监测活体动物大脑中多种神经调质(如乙酰胆碱、单胺类、嘌呤类等)的动态变化。李毓龙教授重点阐述了多色GRAB探针的关键突破,该技术实现了在体同步观测多种神经递质相互作用,为深入研究复杂神经环路功能及调控机制提供了有力工具。
在交流环节,师生就报告内容、技术创新难点、技术应用前景、国际研究趋势及潜在应用场景等议题与两位教授进行了深入探讨。随后,两位教授应邀在学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术交流。

Robert E. Campbell,东京大学理学部化学系教授,1994至2000年间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随后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03至2023年期间任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授,2023年当选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团队研究专注于生物传感器开发及荧光成像技术领域的研究,应用于细胞与组织的荧光成像及光依赖性调控。其实验室开发的生物传感器等工具被全球研究者广泛采用,自其独立科研生涯启动以来,已向世界各地分发超过9000份样本。2014年获勃林格殷格翰研究卓越奖,2015年获加拿大皇家学会拉瑟福德纪念奖章,2016年获Teva Canada Limited生物和药物化学奖,2017年获斯坦福神经科学研究所访问学者奖。
李毓龙,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北京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基金委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及延续基金获得者,新基石研究员。曾获全国创新争先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第二十届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创新奖(吴杨奖)、首届“科学探索奖”、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优秀导师奖”等奖项。其团队先后开发了针对乙酰胆碱、单胺类、嘌呤类、脂类和神经肽类等神经调质的 GRAB荧光探针,并成功用于多种模式动物的在体检测,研究成果先后入选 2018年及 2023年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