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要闻聚焦>正文
要闻聚焦

中国社会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新型工业化与工业社会学研究新视野分论坛举办

日期:2025-07-13 20:46 浏览量:

7月5-6日,中国社会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70号分论坛“新型工业化与工业社会学研究新视野”在西南财经大学(柳林校区)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国社会学会工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社会学系、河海大学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研究中心联合主办。论坛共包括五个单元,30余位师生现场发言。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贾广社教授作论坛开幕致辞。贾广社对参与本次论坛的学者学生表示热烈欢迎,同时也表达了对工业社会学人才梯队建设成效的肯定和对论坛成功举办的祝愿。

第一单元(工程社会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由中国科学院大学王大洲教授主持。华中师范大学吕方教授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徐佳虹副教授点评。

河海大学施国庆教授等以《全生命周期的工程-工业活动与社会分析及4P合作机制》为题,探讨了工程和工业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活动以及工程/工业项目与社会的4P合作关系和协同治理运行机制,工程-工业项目的国际和国内环境社会治理体系和模式等。华东理工大学赵方杜副教授聚焦旧厂房动迁中的多主体互动风险,从理论层面深化了对风险生成动态机制的理解,为旧工业区更新中复杂风险的识别与管理提供了系统性分析框架和实践启示。山东水利职业学院连欢讲师从韧性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水电工程建设中宗教文化遗产的补偿机制。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孙皖湘分析指出, AI的标准化反馈训练用户自我规训,培育出碎片化、可计算的新型认知惯习,最终触发主体性异化。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移民工作办公室高级工程师商艳光结合乌东德水电站基础年产值案例对水库移民创新的4C模型进行了分析。

第二单元(新质生产力、新型工业化与人才培养)由河海大学施国庆教授主持,中山大学方芗副教授评议。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李文洁等从大科学时代科研范式与工程实践的革新出发,探讨了智能革命演进中人才培养的新方向。辽宁理工职业大学徐祥运教授提出将工程社会学理论融入职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策略,包括开设工程社会学系列课程、强化工程伦理教育等。河海大学硕士研究生朱栩炜等运用多种方法研究了算法控制对劳动者权益的影响机制及其对劳动者群体的损害,认为平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亟需突破效率至上的技术理性,重构以劳动者尊严为核心的价值秩序,通过技术民主化与制度创新实现劳动正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徐佳虹副教授以嘉兴市C智能生产企业为案例,生动展现了企业如何在数字化转型中培养新质人才。华南理工大学李婷副研究员从产业社会学视角出发研究日结工这一就业形式,分析企业、农民工、柔性生产制度等多维因素如何构建日结工就业形式。哈尔滨工程大学侯博文副教授等系统解构了中国央地数据治理的制度张力与技术赋能路径,揭示了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纵向政府间博弈的新形态与治理创新机制。

第三单元(工程史与工程实践)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尹海洁教授主持,华南理工大学李婷副研究员、山东水利职业学院连欢讲师担任评议人。

在这一单元,哈尔滨工业大学尹海洁教授介绍了“火焰成型(水火弯板)”技术研究的时代背景与过程,生动揭示了其对中国造船大国、强国建设的重大支撑作用。同济大学贾广社教授针对大型基础设施协同治理互动的理论盲区,以我国典型航空交通枢纽建设为样本,构建工程属性-组织属性-行为属性三维分析框架,揭示工程共同体协同治理互动的动态机制。长江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湖北)四川分公司高级工程师张琪等结合白鹤滩水电站移民实践,探讨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综合监理标准化体系建设,为水利工程移民工作规范化提供借鉴。同济大学马锦明副教授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出发,挖掘智能时代工程伦理的人文内涵。

第四单元(人工智能、数字化与智慧工程的社会学研究(上))由同济大学贾广社教授主持,哈尔滨工程大学侯博文副教授、同济大学马锦明副教授点评。

在这一阶段,中国科学院大学王大洲教授作题为《AI、工程与加速社会的“超级”逻辑》的报告。他指出,AI不仅重塑了科学知识的生产模式,而且正在催生工程活动的“新范式”,从而成为当代社会的新型“加速器”。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生郭雨佳等聚焦工业智能化升级中老年群体数字融入滞后的核心矛盾,整合布迪厄实践理论与UTAUT模型,分析检验智能养老技术接纳的影响机制。西安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杨谨瑞等基于对某“双一流高校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数字鸿沟在智能时代的表现形式与特征。中山大学本科生沈梓桐等分析了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需求结构对电动汽车技术的型塑。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刘雨瀚等聚焦数字权力,阐释数字权力如何通过算法歧视作用于社会偏见,以及如何利用算法机制消除社会偏见。

第五单元(人工智能、数字化与智慧工程的社会学研究(下))由河海大学张晓晨副教授主持,西安交通大学权小娟副教授评议。

西安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李佳莹等以《青年大学生人工智能伴侣应用:动因及后果》为题,分析了大学生人工智能伴侣应用的现状、原因及社会伦理风险。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雷恺祺等结合网络民族志与深度访谈,分析探讨了数字游民如何在数字公社重建社会关系与身份认同结构,从而实现从“脱嵌”到“再嵌入”的社会过程。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吕弈诗通过对三大移动操作系统的比较分析,探讨了三者在面对技术自主诉求时的发展路径选择,强调要构建移动操作系统工程生态发展的社会支持体系。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生马泓羽等以灾害社会工作干预为例,运用前沿智能技术揭示情绪张力对沟通效用的影响规律,探索情绪张力下沟通行为的模式特征与全局策略。

论坛最后,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吕方教授作论坛总结。他谈道,本次论坛体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选题宽广新颖,内容充实饱满。二十余篇优秀成果,覆盖了工业社会学基础理论与方法,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工程史与工程实践,人工智能、数字化与智慧工程的社会学研究等主题。二是扎根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和深厚土壤,回应时代重大问题。论坛发言人立足中国推进新型工业化、科技强国建设等伟大实践,回应了新一轮科技革命给经济、社会、生活、劳动、情感诸领域带来的变化与可能,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和启发性。三是拓展了工业社会学研究的视野,理论建构和方法创新取得新突破。

文字:人文学院
图片:人文学院
编辑:王恺悦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今日交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