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要闻聚焦>正文
要闻聚焦

丝路大学联盟医学发展论坛

暨西安交通大学第十四届医工协同科技创新学术年会召开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23-12-30 20:10 浏览量:

12月27-28日,由西安交通大学、陕西省医学传播学会主办,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承办的丝路大学联盟医学发展论坛暨西安交通大学第十四届医工协同科技创新学术年会召开。本次大会共设置1个主论坛和4个分论坛,线上同步直播,总观看量超过270万人次。

12月28日下午,大会主论坛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教楼报告厅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张平祥,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黄维,国家卫健委规划司副司长吴翔天,陕西省卫健委党组成员、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刘峰,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荣命哲,陕西省医学传播学会会长李宏杰,西安市卫健委副主任丁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伯晓晨,宁夏医科大学副校长刘志宏,陕西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蒲济生,西安浐灞国际港管委会副主任许曼,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吕毅,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医学部党委书记陈腾,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马辛格以及西部医学教育联盟成员单位代表、签约医院代表、西安交大附属医院院领导班子成员、企业代表、媒体等300余人参会。主论坛由吕毅主持。

大会在专题片《逐梦医工:变不可能为真可以》中开场。

荣命哲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西安交大医学事业发展势头强劲,从国家医学中心的创建到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从产教融合医工交叉平台的构建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一批省部级重要基地的设立,都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他指出,要持续推进医工交叉融合,发挥医学工作者主导作用,在医学需求牵引下开展合作,同时积极调动理工科科研工作者积极性,在融合发展中培育理工科新方向和增长点。他强调,要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打造一支优秀的队伍,不断激发人才的活力和创新力,推动医学领域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学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强有力医学支撑。

大会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线上致辞。他表示,长期以来,西安交通大学依托强大的医工科研优势,以学科交叉创新赋能医学发展,采用理学、工学等领域的知识和技术解决临床医学基本问题,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自创建国家医学中心以来,西安交大一附院不断创新突破,医院综合实力全面提升。韩启德对西安交通大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走好医工结合特色发展道路提出四点建议:一是要“落脚到医”,应用研究成果必须解决防病治病的实际问题;二是要“起步于医”,要从临床诊治或者预防疾病实践中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三是要完善体制机制,制定近期和远期的规划,创新组织研究模式,创造积极条件,完善激励机制;四是要加强医工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鼓励理工科与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学科联合培养研究生,建立理工科与医科教师双聘、兼聘制度等举措。

吴翔天表示,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更加重视医学科技创新及转化应用,为实现更高水平全民健康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但也要认识到,在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的健康服务上还与群众需求存在不小的差距。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以健康需求牵引,医工协同体制化发展,增强临床研究和转化医学能力,促进诊疗新技术、医疗新产品快速用于临床一线;二是以科技创新驱动,医工协同高质量发展,要进一步优化创新生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解决一批药品、医疗装备、疫苗等领域的“卡脖子”问题;三是以深化合作夯实医工协同发展的基石,积极应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重塑的新形势,创造医工协同发展国际竞争的新优势。

刘峰表示,医学科技创新是引领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根本性、决定性的举措,省卫健委积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在大健康产业方面的政策和部署,统筹规划医工融合产业技术创新方向、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成立陕西省医工融合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陕西乃至西部在科研创新、医工融合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希望西安交大一附院发挥科技创新和医工交叉优势,扎实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创建工作,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省卫健委将一如既往大力支持,共同强化科技创新,增强发展动能,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助力健康陕西和健康中国建设。

许曼介绍了西安浐灞国际港医工科技产业发展情况。她表示,2022年以来,浐灞国际港和一附院合作全力创建具有医工交叉特色、辐射“一带一路”的国家医学中心,布局建设了占地1500亩的医工创新产业园,引进了一系列创新平台和龙头企业,园区医工产业加速聚集,发展优势愈发凸显。管委会将始终坚持主动谋划、靠前服务、精准施策,希望能与各界同仁在成果转化、创投合作、国际交流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共同推进产政研学医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全球领先的医工科技产业集群。

2023年全国医工结合科技创新十大进展发布

大会发布了“全国医工结合科技创新十大进展”,分别是: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孙强团队“软骨细胞的‘稳压电源’及其调控机制”,西安交通大学徐峰团队“可拉伸仿生纤维的微流控纺丝及生物医学应用研究”,复旦大学魏大程团队“病毒快速检测传感器”,哈工大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李天龙团队“仿水熊虫医用微纳机器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吕继成/张宏团队“IgA蛋白酶融合蛋白酶PKU308药物”,北京积水潭医院吴新宝团队“智能化骨折复位机器人”,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药所蔡林涛团队、医工所马腾团队、集成所徐天添团队联合研发的“‘磁-声’序贯操控CAR-T细胞机器人的肿瘤精准免疫治疗策略”,天士力星斗云、上海天旷生物、天士力公司联合研发的“中医药网络平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解慧琪团队“构建‘结构+ECM微环境’仿生组织工程支架促进子宫重建”,北京大学工学院先进制造与机器人系王启宁团队“穿戴式机器人驱动系统仿生设计研究”。

汇聚八方合力产出多项成果

多项重要合作成果在大会上签约发布,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牵引,联合省内外多所高校、医院,共同助力国家医学中心建设。

由吕毅教授发起的西部医学教育联盟医工结合科技创新子联盟成立,首批16所大学、医院入盟,共同助力西部医工结合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发展,联盟将聚合西部高校、医院、企业共同申报国家重大项目、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进行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构建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的智库体系。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牵头与陕西省结核病防治院、西安市第八医院签署《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共建协议》。未来将发挥各方优势,在设备共享、人才培养、技术支撑、科研合作、信息化互联互通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建设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项目。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陕西省中医医院、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签订《共建中西医协同创新中心合作协议》,建立医疗共建关系。未来合作医院将在人才培养、业务交流、科研合作等方面建立长期、全面、深度的战略合作关系,共建中西医协同创新中心,在区域内乃至全国发挥中西医协同发展引领作用,力争实现中西医协同技术创新重大突破,辐射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碰撞思想火花凝聚行动共识

主旨报告环节由陈腾主持。

张平祥院士作了题为《超导材料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的报告。报告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实用化超导材料和磁体制备技术取得的最新进展,重点介绍了超导材料在原理创新、技术研发和典型应用方面的最新成果,特别指出我国面向医疗健康领域应用超导材料/磁体研发和产业化已有基础,以超导为特色的新型医疗应用将在“十五五”期间快速发展,国家医学中心将在其中起到引领作用。

伯晓晨研究员作了题为《生物医药数据智能分析——从多源融合到可解释挖掘》的报告。报告系统梳理了目前多组学数据融分析的算法思想和技术途径,并将其推广到多属性的融合。生物医学的特殊性要求其智能系统具有较强的可解释性。报告归纳了实现人工智能数据分析可解释分析的途径,并给出了实例。报告还简要介绍了未来生物医学数据智能分析的前沿,即跨尺度整合和数字孪生。

黄维院士作了题为《柔性电子与健康科技》的报告。他从颠覆性创新决定国家未来、柔性电子引领高质量发展、创新团队与近期研发成果、柔性电子产业机遇与挑战四个方面对柔性电子研究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并指出柔性电子是智能时代的关键核心科技、是我国具有优势的研究领域,且我国在一些关键方向已取得创新突破,未来柔性电子在健康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前景无限。

吕毅教授作了《西安交通大学医工交叉科技创新发展报告》。报告从医工结合以及医学现状、医工交叉年度创新成果、生命医学总体发展规划三部分详细介绍了学校的学科布局建设、医工交叉特色、学科建设情况,向与会嘉宾分享了医工交叉、国家医学中心建设、水平科研产出、特色医工项目等最新成果,畅谈了学科和医院未来总体规划。

大会先后举办四场分论坛,围绕着医工交叉最新前沿进展、医工融合科技成果转化、医工创新药品设备研发等方面进行学术交流、探讨未来发展、共话合作愿景。

会后,吕毅表示:“在当今国际形势下,技术突破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特别是医药卫生领域,一旦出现技术被封锁的‘卡脖子’问题,生命健康保障这个民心和民生工程就难以实现。医学科学家的使命就是不断发现不足、不断追赶超越,突破关键、核心领域的技术壁垒,领跑全球。西安交通大学医工交叉科技创新学术年会已连续召开14届,现已成为有品牌影响力的学术盛会,希望更多有志于医工交叉的同仁加入,共同促进医工交叉科技领域前沿重大基础研究成果向生命科学领域渗透融合,为推动医工交叉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文字:一附院
图片:一附院
编辑:朱凡煜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今日交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