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西安交通大学召开贯彻落实中国—中亚峰会精神、推动产教融合座谈会。会议建议以“一流企业+一流大学”组团模式,依托“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汇聚创新资源,共建丝路国际学院,吸引更多资本、项目落地创新港,培育创新生态,培养创新人才,助力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建设。
近年来,西安交通大学聚焦国家和区域战略需要,积极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依托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探索建立“一中心、一孵化、两围绕、一共享”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与近百家领军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务实合作,建立38个校企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助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推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创新引擎。
校企融合 助推创新
6月20日,陕西日报社“创新驱动发展看秦创原”全媒体调研采访行动走进创新港躬行楼。
在平高集团有限公司—西安交通大学电力装备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平高—西安交大研究院),研究生们正在和企业员工一起参与产品研发。
研发经理刘文魁2018年来到创新港,他说:“在这里,我们和学生们一起设计图纸,一起在实验室调试产品。从理论到原理验证,最后开发出新产品,我们相互成就。”
平高—西安交大研究院2013年创立以来,校企双方牵手跨过了10载光阴,解决了多项电力行业发展中的“短板”和“卡脖子”关键性技术问题,实现一系列重要电力装备从成果落地到工程应用的全生命周期运作。
在研究院老师袁欢看来:“校企深度融合可以把学科的新技术新方法直接用在重大工程中,这对于我们工科老师来说是莫大的精神鼓舞。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能够更早地在学校面向工程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能更好地发展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
平高—西安交大研究院副院长、西安平高智慧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晓民介绍:“今年2月13日,我们注册成立的全资子公司西安平高智慧能源有限公司落户西咸新区,实现了校企研发成果产业化,预计未来5年营业总收入将超过12亿元,引进人才150人以上。”
平高—西安交大研究院是西安交大产教深度融合的一个缩影。西安交大电气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梁得亮介绍,目前学院已和26家企业共建了研究院,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
西安交大党委常务副书记荣命哲说:“我们不希望大学的科研成果仅仅躺在图书馆、专利局,掉进技术与产业化之间的‘死亡谷’,而是希望能无限接近行业产业的实际需求,并以此为动力解决产业关键核心重大技术问题,形成高技术含量的新产品,催生出新的产业生态群。”
产教融合 协同育人
4月8日,在建校127周年暨迁校67周年之际,西安交大召开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工程推进大会。会上西安交大与陕西轨道交通集团等12家企业代表签约,与10个“百千万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示范项目代表签约,组建“科学家+工程师”联合团队,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西安交大党委书记卢建军介绍:“学校启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工程以来,建设了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通过参与构建创新联合体,遴选近200名企业导师,真正实现教研一体、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攻关。”
在统筹协调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建设教育强国上,西安交大未来技术学院结合学校实际,进行了初步探索与实践。
一方面,未来技术学院依据学校提出的“一中心、一孵化、两围绕、一共享”要求,与航天六院、中国移动、海尔、陕西轨道交通集团等大院大所、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合作,在创新港建立了一批由企业主导、校企共同管理运行的新型创新联合中心。同时,根据校企“双管理、双首席、双签字、双导师”原则,组建181人的“科学家+工程师”双导师团队,开展有组织科研,进行有组织人才联合培养。
另一方面,未来技术学院实施“教、学、管”三大改革。通过研讨式和混合式课堂,将授课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项目驱动式课程,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管理方面,加强过程管理和综合评价。
未来技术学院执行院长王小华介绍:“截至目前,学院已经新建了62门产教融合课程,其中项目驱动式课程31门。162名学生在这里接受学术大师和工程专家的联合指导,并在企业主导的创新联合中心里不断历练、成长,有望成为相关行业的未来领军人才。”
成果转化 服务市场
陕西华银科技有限公司是我省首批入驻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企业之一。2021年4月,华银科技与西安交大签订合作协议,在创新港成立了陕西省液流储能创新中心。如今已先后孵化了陕西华兴电能有限公司及华兴电能液流储能项目。
6月20日,在陕西华兴电能有限公司,总裁刘志军向记者一行展示了公司产品。他说:“我们一直在和西安交大合作,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陕西省液流储能创新中心汇聚了国内液流储能行业的顶尖专家,现已参与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13项,液流储能产业链计划3年内实现上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卢建军表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
今年4月23日,由西安交大联合陕汽集团等多家单位成功研制的全国首辆镁合金轻量化挂车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交付。单车镁合金用量超过800公斤,最大单体镁合金制件尺寸13米,相比原钢制方案综合减重近1吨,可显著提升公路货运经济效能,有望培育千亿级轻量化专用车市场。
去年,西安交大化学学院的孙杨教授团队受河南三门峡一家公司委托,研发了一种芳烃硝化催化剂。这种催化剂主要用于化工生产领域硝化工艺,相较市场上的硫酸硝酸混合物催化剂更具安全性。目前,这种硝化剂已进入试生产阶段,并接到了客户订单。
这些都是学校科技成果从“书架”转向“货架”的缩影。截至目前,西安交大已累计征集可转化科技成果1100余项,梳理专利及非专利存量技术成果3万余项,建立了西安交通大学成果清单;为促进科技成果在陕就地转化,已定向为西咸新区春种基金推出种子项目350余项,其中已通过基金投决155项;在陕就地转化成立179家科技型企业,累计本土融资超过2.5亿元。
文章刊载于2023年6月27日陕西日报02版
报道链接:https://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2306/27/content_811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