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和西安市疾控部门近日联合发文指出,西安市正值出血热发病高峰期,发病较前期及去年同期显著上升,重症病例及死亡病例较往年也增多,发病水平维持在较高水平。在陕西西安本轮本土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发展且续发传播风险较高的背景下,仍需警惕流行性出血热进一步传播的风险。
冬季是流行性出血热高发的季节,该病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如果不能及时识别会对我们的生命健康造成一定威胁。但是,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可预防的传染病,在生活中,我们要如何有效辨别并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更好地保护自己呢?
陕西省是流行性出血热自然疫源地,以关中地区为主
“出血热”,又名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我国属于乙类传染病。每年有冬、春两个发病高峰,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一般在10月~次年1月会出现一个大高峰,称为秋冬峰;4~6月(或5~7月)还会出现一个小高峰,称为春峰。中国大陆所有省份均曾有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报告,而陕西省关中地区(包含西安)是出血热高发地区之一。
尽早发现、诊断和治疗对治愈流行性出血热尤为重要
流行性出血热早期的症状和感冒相似,有一定的迷惑性,主要表现为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面部、脖子和上胸部发红)症状,貌似醉酒,甚至出现像是被抓过的痕迹。
如果有下列情况之一或多项,可高度怀疑流行性出血热,应尽早就医,并告之医生可能感染流行性出血热:
1.在出现症状前1个月内有鼠类接触史或看见过老鼠、鼠排泄物、或者去过野外老鼠有可能生存的地方游玩,在荒草地上坐卧、露营;
2.所处地区为流行性出血热高发区。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类治愈率高、病死率低的疾病
数据来源:国家卫健委历年数据
通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发布的《2020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显示,在2020年流行性出血热的死亡率为0.0034/10万,低于同期流行性感冒的死亡率。查找2019年、2018年等往年的传染病概况表发现流行性出血热病死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因此,流行性出血热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治愈率是非常高的。
动物源性传播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传播途径
首先可以明确的是:出血热不会在人与人间传染。
我国以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主要传播方式包括:
1.接触传播:通过含病毒的鼠尿、粪、呕吐物及鼠血、组织液等经显性或不显性破损的皮肤黏膜侵入机体;
2.呼吸道传播:带病毒的排泄物。分泌物在外界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感染;
3.消化道感染:摄入污染的饮食、饮水可经破损的口腔黏膜和消化道感染;
4.虫媒传播:寄生于鼠类身上的革螨或恙螨也具有传播作用;
5.母婴传播:孕妇感染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全人群易感是流行性出血热的重要特征
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但发病主要取决于人的生活工作习惯和动物的生活习性,例如近距离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的机会多的农民、学生、青壮年更为易感。如果不及时治疗,出血热可能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比如脑炎和脑膜炎。
目前我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死亡率已经下降到1%左右,绝大多数的病人经过有效的救治均可治愈出院,一般预后都比较好,不留有后遗症。
师生群体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重点人群,需做好预防措施
老鼠是流行性出血热的重要传播途径,所以防鼠灭鼠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发生的重要措施。学校多地都设有灭鼠装置,师生尽可能不去触碰灭鼠设备。确保室内无鼠,防止鼠进入室内,经常检查房间内可能存在的孔隙,离开实验室或者工位记得关好门窗,密封所有的可能成为鼠类出入的孔隙。
疫苗接种可有效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是个人预防最有效的办法,建议在高发病区生活工作的人群,尤其是刚满16岁的学生和接近60岁的农民,到当地疫苗接种点接种疫苗。
做好个人防护。高峰期尽量不去野外老鼠有可能生存的地方游玩,不在野外荒草地上坐卧、露营。避免与老鼠排泄物(尿、粪)或分泌物接触;不吃生冷特别是容易被老鼠类污染的食物、水和饮料等;保持室内清洁、通风、干燥,宿舍、办公室不要裸露摆放正在食用的食物,以免招引老鼠;对于需要去野外进行实践或调查研究的师生,要注意扎紧袖、裤、领口, 穿好鞋袜带好手套, 皮肤破损时要及时消毒包扎。
早期治疗和预防性治疗是流行性出血热预后的决定性因素。做到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近到规范性医疗机构治疗,可显著降低病死率。
总结下来就是四句话,希望大家能牢记:防鼠灭鼠是关键,疫苗接种最有效,个人防护要加强,“三早一就”记于心。
新冠疫情反扑之势凶猛,大家在做好新冠疫情防护的同时,也不要小觑“出血热”的危害,警惕“新热”,守护自己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