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五届全国气溶胶大会(The 15th National Aerosol Conference,15thnac)于2025年10月31日-11月2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本届大会由中国颗粒学会气溶胶专业委员会和西安交通大学共同主办,杭州北航国际创新研究院(学院)、中国计量大学共同承办,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江苏省颗粒学会和北京粉体技术协会共同协办。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沈振兴教授为本次大会组委会主席,徐红梅教授为组委会秘书长。
本届大会围绕气溶胶生成机制、环境效应、健康影响、监测技术及控制策略等关键议题,特邀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研讨气溶胶科学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明确气溶胶领域的发展方向与未来趋势,同时展示该领域的前沿思想、创新技术以及实用方法。此外,为促进青年人才成长,大会同期举办了气溶胶前沿领域培训班。本届大会共设置了4个大会报告、215个分会报告以及21张墙报,吸引了来自370余位气溶胶领域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及青年学生参会。

大会组委会邀请了复旦大学李庆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肖红伟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孔少飞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王启元研究员为青年教师和学生进行了会前培训。培训内容丰富前沿,与会师生交流热烈,取得了理想效果。

11月1日上午的开幕式共设置4场大会报告。Roy Harrison教授团队围绕碳中和政策对城市空气质量中超细颗粒物(UFP)的影响展开研究,探讨了UFP的来源路径。陈建民教授团队聚焦有机含氮气溶胶,结合大气多介质中含氮有机物的迁移转化规律,揭示其对大气氧化性增强、温室气体生成及海洋营养输送等的影响,并探讨了含氮新污染物(如硝基芳香烃、亚胺等)的形成路径;André Prévôt教授团队围绕源解析从“事后分析”到“实时预警”的范式转变需求,直面分子级别测量的灵敏度挑战,通过开发多仪器数据联合分析模型,成功将高分辨率质谱技术获取的“分子指纹”信息与移动监测平台相结合,构建了从污染质量溯源到健康风险溯源的新范式。苏杭研究员围绕气溶胶在空气污染、气候变化及新发传染病防控中的关键作用,系统阐述了气溶胶来源与粒径分布、健康气候协同效应、边界层相互作用等前沿议题,提出了基于多相缓冲理论的气溶胶酸度调控策略。
除了大会报告外,本届大会围绕大气气溶胶前沿研究技术、大气污染控制与二氧化碳资源化等13个前沿学术议题展开深度研讨。报告专家凭借生动且详实的案例,结合前瞻性的研究视角展开阐述,激发了与会人员的思考。参会代表们踊跃参与讨论,现场学术氛围浓厚热烈。
本届大会还举办了气溶胶领域内相关仪器、设备、产品、技术及其应用和成果展,吸引了12家企业单位及期刊媒体参加展览。大会的成功举办有力提升了我校环境学科在全国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