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9日,由校工会主办、前沿院与化工学院联合承办的智汇青年论坛@学科交叉论坛举行。作为首次“智汇青年论坛 + 学科交叉论坛”融合举办的创新尝试,本次论坛聚焦电子领域前沿方向的最新进展与挑战,师生嘉宾齐聚现场,以学术报告碰撞创新思维,以集体生日传递人文关怀,为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凝聚青年科研力量注入新动能。前沿院副院长邵永平出席本次论坛并致辞,前沿院罗四海教授主持论坛。
 

 
邵永平首先对校工会长期以来对论坛的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学科交叉是当前科研创新的核心突破口,未来将以1-2个月为周期常态化开展,每届聚焦不同前沿主题,旨在打破传统学科边界,为青年教师、硕博研究生搭建跨领域交流合作的“桥梁”,让电子、材料、机械、化工、物理等多学科技术与思路相互借鉴,助力科研人员跳出单一研究框架,挖掘新的创新增长点。
 

 
作为论坛核心环节,学术报告聚焦电子领域及多学科交叉应用,6 位报告人依次分享前沿研究成果,内容覆盖微纳制造、钙钛矿材料、流体控制、光神经网络、储能材料、柔性传感等方向,展现了“电子 + X”的多元交叉魅力。
 
前沿院陈小亮教授分享微纳传感电子制造与应用,阐述电场驱动纳米压印技术如何突破微小结构成型难题,介绍柔性传感器在人体脉搏监测、康复医疗辅助、智能机器人触觉感知等场景的应用,提出 “以高精度制造技术服务多学科材料与应用需求”的合作方向,现场解答关于结构分辨率、连续薄膜制备的疑问。
 
物理学院教授梁超围绕钙钛矿薄膜的维度调控及拓展应用,结合 “双碳”目标,解析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高效与稳定平衡”的关键路径——通过二维钙钛矿层数精准调控、三维钙钛矿离子迁移抑制,实现器件效率超26%、稳定性超200小时,同时探讨大面积产业化的核心瓶颈“良品率提升”,分享“顶刊级研究需聚焦领域关键问题”的科研思路。
 
化工学院特聘研究员黄占东以“流体界面结构化构建及应用研究”为主题,梳理人类流体控制技术的发展脉络,展示基于3D打印的液体/气泡结构化创新成果:从“竹篮打水”原理出发设计毛细容器,实现流体的精准控制与阵列化,其技术已在冷风机性能优化、水洗空调净化升级、水下声学通信等领域验证可行性。
 
物理学院特聘研究员张楠分享基于BIC的有源硅基集成激光器及光神经网络研究,突破硅基材料发光效率低的难题,通过钙钛矿异质集成实现涡旋激光调控,并基于此构建全光非线性神经网络,图像识别准确率超96%、语音识别准确率超85%,为光计算芯片发展提供新方案。
 
青年学子报告同样亮眼。前沿院娄晓杰教授团队张斌博士介绍《储能电容器用聚降冰片烯基电介质的结构设计与性能研究》,其研发的新型高分子材料储能密度达23.5焦/立方厘米,较传统材料提升近3倍,高温稳定性显著优于商用双向拉伸聚丙烯。前沿院陈小亮教授团队罗一卓硕士汇报《基于微纳制造技术的仿生可编程柔性传感器及其应用》,借鉴章鱼吸盘原理设计多级穹顶传感阵列,已应用于工业气刀故障检测、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展现青年科研人的实践创新力。
 
论坛开场前,集体生日环节温情启幕。邵永平邀请9-11月过生日的教职工及特邀嘉宾上台,现场分发定制小蛋糕。这一环节不仅是学院人文关怀的体现,更让严谨的学术论坛增添了 “家”的温度。参会教师表示,“集体生日让我们感受到学院的重视,也让来自不同学科的同事有了更轻松的交流机会,这种‘学术 + 人文’的模式特别好。”
 
本次智汇青年论坛与学科交叉论坛的首次融合,既呈现了多领域前沿科研成果,更通过跨学科交流与人文活动,为青年科研人员搭建了“创新思维碰撞、经验共享、情感凝聚”的平台。未来,论坛将持续以定期化、主题化模式推进,助力凝聚青年科研力量,推动多学科交叉创新实现更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