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引导青年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7月,西安交通大学南洋书院、机械工程学院、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联合组织包含汉族、苗族、蒙古族在内的7名师生赴新疆与新疆大学开展联合社会实践活动,这也是两校连续开展暑期联合社会实践的第14年。本次实践以筑根基、强信念、看发展为主线开展专题调研,旨在办好“行走的思政课”,促进多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在亲身体悟国情、社情、民情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深学细悟筑根基 共话团结向未来
7月15日,实践团沿着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7月12日在新疆大学考察时的路线,参访新疆大学校史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新疆大学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了解在党的领导下新疆高等教育从艰苦创业到蓬勃发展的历程,进一步深化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和认识。下午,团队来到新疆博物馆与地质矿产博物馆,探寻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关系,深入感受中华民族百花齐放、美美与共的多彩文化;在红山公园“前人栽树,后人幸福”题词前,感知各族军民一代接一代绿化红山的艰辛历程。

边关践行强信念 戍边精神励青春
7月17日,实践团前往位于额尔齐斯河上游支流卓尔特河的河谷内的红山嘴边防站,聆听边防官兵讲述他们卫国戍边、民族团结、中蒙友谊和“三不倒”精神的生动故事,身临其境地感受边疆地区军人和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作为全军封山期最长的边防哨所之一,每年10月至来年5月大雪封山长达8个月,冰封雪裹,封得住山,封得住路,却封不住戍边战士内心的热爱与忠诚,正如实践团成员向红山嘴边防站赠送的书法作品上写的那样“雪海孤岛间绽放的热血之歌”。最后,实践团来到中蒙17号界碑前,重温入党誓词,并与戍边战士共同唱响《强军战歌》。

扎根基层看发展 民俗风情润心田
7月18日,实践团前往萨亚铁热克村的“户儿家”文化大院和“红领巾小课堂”。在“户儿家”文化大院,70岁的李红秀指着墙上祖辈们的照片,向同学们讲述160余年来,从甘肃、陕西、山西一带迁徙至此的40多户汉族农民与各民族群众相互扶持、繁衍生息的生动故事。如今,“户儿家”发展为3000多人的村落,形成独特的“户儿家”文化,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缩影。随后,实践团来到“红领巾小课堂”,开展宣讲活动和融入团结寓意的趣味游戏活动。活动中,哈萨克族小朋友与实践团成员在游戏中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互相留下联系方式后,用哈萨克语齐呼“恩特玛(团结)!”结束了此次活动。
当日下午,实践团来到拉斯特乡的吉林援疆现代农业博览园,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映入眼帘。漫步园区间,博览园负责人史之国介绍:“……园区建成6年来,已带动28户村民以土地入股,每亩土地能让村民净收800元,同时吸纳了40余名周边群众务工就业,每人每年增收5.4万元……”随后在与当地牧民的访谈中,进一步感受到了乡村振兴与各族群众共建共享的发展成效,体悟了全国各族人民聚焦发力、携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丰硕成果。

据悉,自2011年起,由西安交大对口支援办公室发起,经西安交大与新疆大学有关单位协商筹备,由两校团委负责以联合方式组织双方学生共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先后共有220余位来自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满族、苗族、蒙古族等同学参与其中,是全国对口支援学校间首家实施的学生联合社会实践项目,并于2015年被正式纳入教育部高校工作组(10+2高校)对口支援新疆大学年度工作协议、成为团队支援各成员单位的基本工作内容。
未来,联合社会实践活动将持续用好援受双方特有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不断提升立德树人质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同学们扎根西部建功立业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