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归侨侨眷相对集中,是涉侨工作的重要领域之一。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的重要论述,创新工作思路,细化工作举措,在凝聚侨心侨力、依法维护侨益、助力校地发展、参政建言献策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助推学校“双一流”建设、服务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今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党委统战部报送的《凝侨心汇侨智聚侨力护侨益 服务高质量发展》案例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统战工作研究分会“新时代高校统战工作案例库”。
坚持思想引领 凝聚侨心共绘同心圆

在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交大西迁博物馆里的2200余件展品静静诉说着“打起背包就出发”“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故事,镌刻着“听党指挥跟党走”的西迁精神。
在时光的磨砺中,西迁精神正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今年5月,由陕西省侨联和陕西省高校侨联联盟联合举办的“感悟西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活动分别在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和创新港举行,西迁老教授追忆往昔勉励青年,归侨代表、留学归国人员及侨商代表结合实践分享感悟,现场洋溢着温暖与感动,更为未来发展提气鼓劲。
这次活动是持续深化侨界思想政治引领、探索红色教育新路径的重要实践。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始终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贯穿高校侨务工作全过程各环节。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来陕来校考察、第十一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召开、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等重要节点,校党委统战部、校侨联及时组织召开学习会、座谈会,编发学习资料,引导归侨侨眷听党指挥跟党走,不断夯实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为了给归侨侨眷提供坚实依靠和温暖保障,西安交通大学还创新探索开展更多为侨服务活动:以座谈交流、实地走访、电话访谈等多种形式,持续做好归侨侨眷慰问交流工作;开展“情暖侨心”等品牌服务活动,关心侨界群众生活和健康;举办新春茶话联欢会、体育活动、健康知识科普、传统文化讲座等,丰富归侨侨眷文化生活;设立法律咨询服务点,加大对法规政策的解读和宣传力度,不断提升维护侨益工作水平……
“学校侨务工作历史悠久,早在1959年就成立了归侨小组。一直以来,校党委高度关注并重视团结凝聚归侨侨眷、留学人员和海外校友,扎实做好为侨服务工作,‘走基层、知国情、做贡献’‘侨胞侨企进高校’‘医心爱侨’等一批特色项目打出了品牌、叫响了口号。”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成进表示,将在思想引领、学术交流、产教融合、海外联谊、为侨服务等工作上精准切入、持续发力,广泛凝聚侨心汇聚侨力,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完善工作机制 汇集侨智共筑同心梦
在交通大学西迁过程中,一大批归侨侨眷和留学归国教师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先行军,涌现出钟兆琳、陈大燮、周惠久、陈学俊、汪应洛、陶文铨等一批杰出代表,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精深的专业知识、崇高的师德师风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撒下创新种子——通过设立科学家工作室,建立学科交叉信息平台,举办“智汇青年论坛”“跨学科青年论坛”“产学研合作交流会”“同心·讲堂”等系列活动,推进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引导归侨侨眷聚焦党和国家重大战略,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充分发挥创新港秦创原总窗口作用,与学校人力资源部、高层次人才办公室、校友关系部、西安市人才协会等通力合作,依托“中国西部海外博士后创新示范中心”“丝绸之路青年学者论坛”等平台,扩大侨界学术“朋友圈”,助力学校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
在历史的大潮中搏击,乘着时代的东风奋进,近年来,西安交通大学启动“6352”产教融合创新工程,积极探索“1121”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进一步密切侨界人才、海归人才以及侨资企业家的交流合作,拓宽海外联系与合作渠道,激发人才活力。
2023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学牵头,联合陕西24所高校侨联,成立陕西省高校侨联联盟,并担任首届会长及秘书长单位,制定“15533”工作方案,即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一个核心思想,围绕政治引领、引才育才、产教融合、服务侨胞、融合发展五个主要目标,制定五方面工作计划,通过加强资源联通、品牌联创、活动联办三项工作举措,坚持组织协调可持续、合作对接可持续、督促落实可持续的三项保障机制,力求推动高校间横向联动、省市校纵向贯通、侨界内外协同“三维联动”,促进资源共享,强化品牌共建,走出高校侨联联谊工作新路子。
服务校地发展 发挥侨力共走同心路
侨联工作,重点在“联”。
一场跨越1500公里的“侨智接力”突显“侨”的优势、“联”的作用。
7月2日,“同舟侨韵·东海问道”侨智赋能海洋经济发展暨“丝路交流与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在浙江舟山举办。陕西省侨联联合陕西省高校侨联联盟共带来37个科技成果项目,主要涵盖高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低空经济、船舶修造、新材料、生命健康、食品加工等领域,与舟山海洋产业发展高度契合。
拉长时间轴线看,在西安交通大学的工作剪影中,像这样的活动还有很多:组织归侨侨眷参加“丝路交流与合作——走进长三角地区”“新侨秦晋科创行”、陕西省侨界科技成果转化交流座谈会、西安地区新侨创新创业分享交流等活动,促成陕西省高校侨联联盟与浙江省侨商会签订科研成果联合开发合作协议,破解“侨校企”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
既主动“走出去”,也积极“请进来”。西安交通大学策划承办陕西首场“侨界院士进高校”活动,邀请第七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百余名侨企代表到访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推荐兄弟省份高校联盟近20项科研成果来校参加“一带一路”硬科技成果交易大会推介路演,为侨资企业、高校科研人员搭建交流合作平台。
智力密集输出的背后,是西安交通大学主动拓展对外交流合作渠道,广泛涵养侨务资源,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诠释侨界作为的探索和实践。
聚侨也是搭“桥”。
西安交通大学充分发挥侨界优秀专家学者的智库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建言。学校10余位归侨侨眷在省市区各级侨联组织任职,立足专业特长,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和决策咨询,部分专家关于人才培养、产业发展、城市管理的建言得到省、市政协的重视和办复。
“侨务工作对象多、分布广、层次高、智力密集、社会影响大,持续深化高校侨联发展的内涵建设也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方向。”陕西省高校侨联联盟秘书长、西安交通大学侨联主席锁志海表示,将牢牢把握新时代侨务工作主线,努力探索具有陕西特色的高校侨联创新发展之路,促进地方和高校侨务工作由“相加”变“相融”,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凝聚侨心、汇聚侨智、贡献侨力。
原文刊载于2025年7月17日各界导报04版
原文链接:http://paper.gjnews.cn/pc/content/202507/17/content_6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