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今日交大>正文
今日交大

智领医疗新变革——西北首家医用机器人研究中心在二附院成立

日期:2025-05-09 09:54 浏览量:

以技术创新引领临床变革,让医工融合服务人民健康。5月8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用机器人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作为西北首家医用机器人研究中心,中心依托西安交通大学雄厚工科实力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丰富临床资源,致力于打造集“研发-验证-转化”于一体的国家级创新平台,是落实国家“高端装备自主化”战略的实践行动,也是推动国产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可控的关键落子。

陕西省政协副主席、陕西省机器人产业链链长李兴旺,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医学部书记陈腾,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王殿坤,西安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院院长、研究中心共同主任梅雪松,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党委书记、研究中心共同主任刘昌,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张蓬勃,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研究中心副主任种铁,陕西省卫生健康委二级巡视员师中荣,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装备工业处处长王小珊,陕西省人社厅专技处处长吉延石,陕西省科技厅社发处二级调研员孙悦,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候任主委、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王坤正,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医工交叉研究所所长徐光华及省级有关部门、各机器人制造领域研究学者、临床学科带头人共同见证研究中心启动。研究中心成立大会由张蓬勃主持。

战略聚焦 为医疗装备自主创新注入动能

李兴旺指出,机器人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近年来,我省大力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产业链基本涵盖整机制造、关键零部件制造和系统应用集成等主要环节,培育出部分产品技术参数达到全国先进水平的机器人企业。此次研究中心成立是我省医用机器人发展重要里程碑,要紧抓陕西机器人产业战略机遇,加强各部门协作,不断深化“校企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更多研究成果转化落地,加快医用机器人领域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案、新成果转化为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陈腾表示,西安交通大学始终坚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持续深化医工交叉和产教融合。此次研究中心的成立,不仅彰显了西安交大“扎根西部、服务国家”的使命担当,亦是推动“学科交叉、医工协同”战略的生动实践。希望研究中心能不断强化“医工交叉”创新机制,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构建“开放共赢”合作生态,依托西安交通大学医学与工科的双重优势,为破解医疗难题提供“交大方案”。

王殿坤指出,2023年工信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将医疗健康作为深化机器人+和应用重点领域,研究中心的成立,将作为我省引领医疗机器人技术突破与产业协同的关键平台,进一步推动医院用户、高校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深度合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充分发挥省机器人产业链牵头单位作用,以产业链提升为抓手,聚焦制约发展重点环节和薄弱短板,促成优势企业和用户单位“抱团”联合发展,加快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全力推动核心竞争力提升。

产学研用融合 构建创新导向型协同平台

现阶段,我国医疗领域亟需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跨越,作为西北地区首个聚焦医用机器人技术的临床研究机构,研究中心立足战略方向,结合临床应用痛点,明确了发展任务。

梅雪松表示,医用机器人不仅是技术创新的前沿阵地,更是服务人民健康的战略抓手。研究中心将聚焦精密与智能、临床转化、交叉融合三大技术领域,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逐步建成全链条的医用机器人基础研发创新平台,成功申报国家重大专项,打造形成“西安研发-全国应用-全球辐射”产业生态链,最终实现攻克“卡脖子”技术、打造国产医用机器人创新高地、让中国技术惠及全球患者的建设使命。

刘昌讲到,全球医疗行业正面临老龄化加剧、优质医疗资源稀缺、精准诊疗需求迫切等重大挑战,研究中心的成立是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建设“健康中国”、践行西安交通大学医工交叉融合战略的重要节点,寄托着人民对优质医疗的期待。研究中心将以“四链融合”赋能增效,着力构建医疗科技创新发展新格局,为实现科技强省、“双中心”建设,在医用机器人领域贡献“二院力量”。

种铁介绍到,未来研究中心将具体围绕“技术创新引领者、医工交叉标杆、临床需求导向、国际合作高地、人才培养摇篮、成果转化加速器、国家战略践行者、医疗服务升级引擎、区域经济助推器、行业标准制定者”十大定位展开布局,将从“微创手术机器人技术、智能辅助诊疗导航、康复机器人系统研发、远程手术与5G通信技术、核心部件自主化攻关、临床转化与多中心试验、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应用、安全性与标准化体系建设”八大研究方向技术攻关,致力于突破精密机械臂、多模态感知、远程操作等“卡脖子”技术。

张蓬勃代表医院与8家手术机器人领军企业代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医企达成技术共研、临床转化、产业协同的核心目标。张蓬勃表示,此次签署标志着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在“产学研用”一体化道路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双方将共建平台、打造技术研发与验证的“快速通道”,共享资源、助力企业精准研发,共育人才、培养复合型医工团队,为患者提供更精准、高效、人性化的医疗服务。

目前,研究中心已汇聚机器人研究团队、临床专家群,以及西安中航创世、西安臻泰智能、杭州康基、杭州键嘉、北京爱康、深圳康诺思腾、深圳精锋、哈尔滨思哲睿 8 家医用机器人领军企业,形成“医-工-产-研”协同创新生态。在腔镜及骨科手术机器人数千例经验、骨修复技术、国产单孔机器人临床试验等成果基础上,研究中心正加速打通“从实验室到手术台”的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前沿论道 加速创新技术从实验室到病床转化进程

成立大会特设医用机器人产业发展趋势与临床应用专家论坛,来自国内机器人领域的权威专家围绕微创手术、智能诊疗、康复辅助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度研讨。

 

 

 

 

梅雪松教授以《机器人关键技术与发展趋势》为题,剖析了机器人核心技术的突破路径。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医工交叉研究所所长徐光华作《具身智能机器人脑机感知交互技术与医学诊疗应用》报告,指出交叉研究对推动精准医疗与主动健康管理落地的重要作用。哈尔滨工业大学付宜利教授聚焦《微创手术机器人研究与发展》,上海交通大学蔡宗远教授分享了《立体X线联合CBCT与机器人实现骨科精准功能重建》的临床实践,李健高级工程师分享《3D打印with机器人:爱康数字生态系统》、西北工业大学黄庆华教授分享《超声机器人医生—具身智能系统和临床应用》、西安交通大学陈贵敏教授分享《手术机器人若干关键技术初探》、 西安交通大学朱爱斌教授分享《生机电融合的医用机器人研究与思考》,西安交通大学迮弃疾教授作《磁控软体机器人的设计、驱动与医疗应用》报告。

泌尿外科薛力教授分享了“手术机器人系统在泌尿外科的应用优势和前景”,妇产科腔镜中心薛翔教授分享了“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现代妇外科手术科学化的基础”,骨科中心关节与足踝病区杨佩教授作了《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从临床到临床研究》报告,进一步拓展了与会者对医用机器人与临床应用的认知。现场点评专家的提问与建议,更将讨论推向高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用机器人研究中心将通过技术创新、资源整合和医疗模式转型,不断提升服务临床、引领产业、突破国产化应用效能,以期用中国智慧引领未来医疗。

文字:二附院
编辑:星火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