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今日交大>正文
今日交大

2025年“青年科幻创作引擎计划” 在西安交大举办

日期:2025-05-01 17:37 浏览量:

4月29日下午,在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西安交通大学的指导下,由陕西省科普作家协会、西安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协会、西安交通大学期刊中心联合主办的“青年科幻创作引擎计划”系列活动之“星际航路·科幻启航”专题活动在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逸夫科学馆举办。来自全省的中小学校、高校师生代表以及科普与科幻领域的爱好者汇聚一堂,共同参与了这场充满思想碰撞与创意火花的“星际远征”活动。

跨界交流:开启科幻创作新融合

为深化“科技+人文”融合发展理念,构建科技创新与科幻创作协同发展的新生态,激发科技创新与科幻创作活力,本次活动特别聘请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专家崔万照、西安交通大学航天学院教授周进雄、科幻作家张军为“陕西青年科幻创作特聘导师”。陕西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延潮出席活动并为授课专家颁发“陕西青年科幻创作特聘导师”奖杯与荣誉证书。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王欢在致辞中表示,在第四次工业革命重塑人类文明的今天,大学不仅要传承知识,更要成为未来图景的构想者;不仅要培养专业人才,更要塑造具有跨维度思维的时代领航者。西安交通大学正以“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为抓手,打破学科壁垒的“柏林墙”,构建起医工交叉、文理融通的学科矩阵。希望同学们在此次的思维碰撞中,让硬核科技与人文哲思发生核聚变反应,成为那个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探索者,用智慧和笔触描绘出属于未来的壮丽图景。

活动由西安交通大学科研院副院长、重大专项处处长李小虎和西安交通大学期刊中心主任张丛主持。

前沿探索:科技与幻想的交响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首席研究员、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崔万照以《了不起的中国航天》主题报告拉开活动序幕。他从《山海经》的远古畅想、敦煌飞天的千年绮梦,讲到“东方红一号”划破天际的科技强音,生动呈现出中华民族跨越千年的逐梦轨迹,阐释了深植文化基因的航天梦想如何蜕变为现实。

西安交通大学航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周进雄以《空间可展开结构漫谈》为题,从伞骨开合、蒲公英散籽、捕蝇草闭合等自然现象切入,通过太阳翼折叠、天线展开等航天器实例阐释了“自然智慧—工程应用”的转化逻辑,揭示仿生工程学原理如何赋能航天科技。

如何将航空航天知识与科幻元素融合,进而创作出引人入胜的作品?科幻作家、央视少儿频道动漫编剧、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张军以《笔触间的宇宙:大题小做》为题,以自己创作的科幻短篇小说《归何处》《摧毁一颗流星》《外星手抄“曝”》等为例分享创作心得——重在讲解科幻创作中的科学逻辑、想象力构建及写作技巧。

思想交锋:解码科幻创作密码

在“科幻‘元想象’的创作解码”圆桌论坛中,西安交通大学《乖狐狸》编辑部主任吴亚飞与三位专家展开深度对话。在关于科幻作品中“黑科技”科学合理性的探讨中,崔万照以我国嫦娥探月工程为例,表示航天科技突破正是通过渐进式创新实现的,科幻创作应基于现有科学认知构建可信的未来图景。周进雄表示,《三体》中强互作用力材料“水滴”的理论基础虽存,但工程实现难度远超当前科技边界,从纳米材料到宇宙结构的跨尺度创新,本质上仍是向自然界数亿年进化成果的漫长求索。面对科学严谨性与文学想象力的平衡问题,张军强调,创作者需建立“三重校验”机制——交叉比对专业文献、追踪学术前沿动态、吸纳编辑专业意见,方能在硬核科技与瑰丽想象间架设可信的叙事桥梁。

现场师生互动环节,掀起热烈讨论的思维风暴。从“地球到火星的最远距离是多少”的宇宙尺度之问,到“如何踏上科学家的成长之路”的生涯探索,再到“怎样在科研教学与科幻创作间找到平衡”的现实考量,师生们的提问展现出对科学与未来的深度思考。三位专家立足学科视角深入解析师生提问,并送上成长箴言——崔万照以“胸怀星辰大海的梦想,永葆上下求索的坚持”激励学子;周进雄强调“既要保持探秘苍穹的憧憬,也要秉持格物致知的精神”;张军则寄语青少年“以好奇为舟楫探索未知瀚海,用创新做翅膀遨游未来星河。”

创作启航:青年接棒星际征途

在创作挑战环节,《乖狐狸》主编吴小桃发布48小时极限宇宙编织创作挑战赛计划”,号召青年以“星际航路·科幻启航”为主题,开展科普科幻创作挑战。《乖狐狸》编辑部将联合陕西省科普作家协会特别设立“最佳脑洞奖”“技术共鸣奖”“人文关怀奖”三项单项奖,获奖者将获赠年度科幻图书礼包。

张丛在总结时表示,科幻创作离不开创新与实践,更离不开平台与机遇,期待所有爱好科普科幻的青少年及广大科技工作者都能够将自己的奇思妙想凝练成文字,借助科幻之力,点亮未来之希望。

学生们手持《乖狐狸》杂志、笔记本簇拥在三位导师身旁。“崔老师,能给我签个名吗?我以后想当航天员”“周教授,请帮我签个名,我以后想考交大!”“张老师,我很想读您的《外星手抄“曝”》……”三位导师俯身于案前,应邀为学生们亲笔签名,传递对青少年成长的深切关怀。不少教师代表也被这份科幻的热情所感染,并表示,这样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们对科学的兴趣,更让他们看到了学生们未来的无限可能。

文字:期刊中心 马云云 吴亚飞
图片:期刊中心 苟静静 张子璇 王力牧
编辑:徐琛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