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迁陕铸辉煌,西迁精神续华章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历史根植于1937年抗战烽火中西迁的北平大学医学院师生组建的西安临时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历经西北医学院、西北大学医学院、西安医学院等历史沿革,2000年随校合并正式定名。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直属的大型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医院始终恪守“厚德、博爱、精医、卓越”的院训,构建“三院四区”协同发展格局——“三院”包括医院总院(西安市雁塔区)、国际陆港医院(西安市国际港务区)和东院区(西安市阎良区),“四区”包括兴善寺院区、南院区、行政院区和创新港MED-X研究院。形成覆盖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医院编制床位2600张,现有职工6283人,其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868人,汇聚双聘院士7人次、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11人次、“杰青”3人次、“优青”5人次、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人次,“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0人次,学科实力与师资力量稳居西北地区前列。

三院四区的新布局
医院学科布局全面,拥有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泌尿外)、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皮肤与性病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3个、国家重大疾病多学科合作诊疗能力建设项目4个、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心脑血管方向)1个,以及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9个、省级医学重点学科5个。作为国家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医院承担本科、研究生、留学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涵盖27个专业)、专科医师培训(涵盖7个专业)等多层次医学教育任务,获批“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临床技能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级教学平台。2020年教育部临床教育质量评价位列全国第13位、西北首位,并入围国家医学中心首批“辅导类”创建单位。
立德树人强根基,医教协同育英才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技能中心
医院始终将本科教育置于核心地位,近五年建成教学面积9000平方米,涵盖12间PBL教室、在线课程录播室及全国领先的临床技能中心。技能中心占地3200平方米,分为九层专科训练区与十层综合模拟区,配备SimMan全功能模拟病人、SimMom模拟妇产病人、血管介入手术模拟训练系统、腹腔镜模拟训练系统等高端设备900余台件,构建“基础技能-专科技能-综合能力-虚拟训练”四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其中,九层设内、外、妇、儿、五官、护理六大专科训练室,十层配置模拟ICU、模拟手术室、心肺听诊室及AHA(美国心脏协会)、ITLS(国际创伤生命支持)两大国际认证培训基地,年均开展技能培训与考核5000余人次,覆盖从本科生到专科医师的全链条需求。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学管理制度双语汇编
教学管理方面,医院建立“教学委员会+督导组”双轨监督机制,配套教学部、临床技能中心、继续医学教育中心、学工办四部门协同,制定《临床教师遴选及管理办法》《教学督导管理办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等13项双语管理制度,覆盖教师资质审核、教学过程监控、质量评价反馈全流程。通过24个学科系联动,实现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的无缝衔接,确保教学与临床岗位胜任力精准对接。同时,严格执行“开课首日院领导巡课”“中期教学检查”“学生评价座谈”等制度,形成“学前-课中-课后”全周期质量保障闭环。

省级教学名师及宝钢优秀教师

教学活动与教学团队展示
医院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首要标准,严格实施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打造了一支1066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其中教授、副教授年均授课比例超85%,硕士、博士学历占比达90.3%。现有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委员7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并实施“四维度五阶递进”师资培养计划,通过青年教师试讲、集体备课、教学研讨会等活动,系统性提升教学能力。

医工交叉授牌仪式

医工交叉实习精彩瞬间
医院创新组建“外科梦工场”医工结合团队、“智能模拟综合急救”训练营、“3D打印床旁教学”团队及“医患沟通达人”教学团队,推动临床实践与科研创新深度融合。2024年,医院与生命学院共建“西安交通大学医工交叉创新实践教育基地”,选派90名骨干教师参与器官系统整合课程教学,接收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开展医工交叉实习,培育具备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医学人才。此外,医院与生命学院合作开设10门器官系统整合课程,覆盖解剖学、病理学、影像学等领域,推动传统学科向交叉融合转型。
医院以“医学人文”为核心,成立“陕西省医学人文教育研究中心”,依托抗战迁陕汉中教育基地、殷培璞教育基地及院史陈列室,构建“分阶段螺旋式”思政育人体系。开设医学人文、医学人文与实践、医案说法、秦军战“疫”云课堂等线上线下精品课程,将医德医风、社会责任、家国情怀融入教学全过程。例如,医案说法课程通过真实医疗纠纷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法律意识与职业责任感;秦军战“疫”云课堂结合医院抗疫实践,讲述医护人员逆行出征的感人故事,强化学生的使命担当。

2022年获批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2021年国家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医学人文与实践》

思政教育收获
2022年,医院获批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1门课程入选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部主编教材纳入《中国医学教育课程思政案例库》。教师团队在西部课程思政案例大赛中斩获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并在西安交通大学“课程思政百名教师大练兵”中获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共计7项,实现“临床+思政”教案全覆盖。通过学科系联动举办“精彩一课”分享会,全院教师交流课程思政设计经验,形成“人人重思政、课课有特色”的教学氛围。
医院深化“四新”建设,推进“早期接触临床+多学科交叉”培养模式,开展院级病案讨论、病例书写比赛、临床技能竞赛等第二课堂活动,强化学生临床思维与创新能力。例如,每年举办的“薪火杯本科实习医生临床技能大赛”涵盖心肺复苏、外科缝合、急救处理等环节,百余名学生参与;联合多学科开展的“疑难病例多学科诊疗(MDT)模拟训练”,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与综合决策能力。

教学质量提升活动展示

一体化教学管理平台
依托智慧学习平台(SLS)、数字化技能考核系统、一体化教学管理平台,医院实现“课前预习-课中互动-课后反馈”全流程智能化管理。智慧平台年均上传教学视频2000余课时,支持学生随时回看重点操作;数字化考核系统通过AI智能评分,精准分析学生技能短板,助力个性化教学改进。2024年,医院建成传热学、内科学等5门AI赋能的知识图谱课程,推动传统教学向数字化转型。

与校国际教育学院、吉尔吉斯斯坦国际大学签署医学教育合作备忘录
医院传承西迁精神,实施“伴飞计划”“家门口的援藏”等特色项目,与西藏民族大学、榆林医院、青海医院开展医师结对培养,累计选派骨干教师200余人次赴基层指导教学,输送优质医疗资源至边疆地区。同时,依托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健康子联盟,与吉尔吉斯斯坦国际大学签署医学教育合作备忘录,共建国际医学生临床实习基地,培养卓越医学人才。

教学成果展示
2018年以来,医院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二等奖)、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7门、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主编参编教材44部(含人民卫生出版社规划教材63部),发表教学论文480篇。2020年至今,牵头组织协和、北医、华西等30余所院校编写全国首部“器官-系统整合规划教材”15本,覆盖临床医学核心领域,教学改革项目达139项,其中国家级7项、省级12项。
教师团队斩获国家级教学竞赛奖8项、省级5项,4人获宝钢优秀教师奖,2人获省级教学名师称号,形成“以赛促教、以研促改”的良性循环。临床技能中心年均承担5000余人次技能培训与考核,成为西北地区医学教育的重要示范基地。
学子感言铭初心,校友寄语展未来
临床医学专业2018级本科生叶庚辰表示:在西安交通大学求学的四年,是我人生中最珍贵的成长时光。犹记选修脑科学与影像新技术时,牛璇老师以前沿的影像技术与脑科学理论点燃了我的研究热情。我的相关成果发表于iScience等期刊,并站上RSNA国际会议讲台——这些突破离不开母校“课程-实践-引领”的培养模式。更让我自豪的是,作为团队负责人,能与同伴们携手完成国家级大创项目。感谢交大赋予我知行合一的信念,张明教授的殷切教导,以及课题组师兄师姐的无私扶持。未来,我将继续攀登医学高峰,以仁心与创新回馈社会。
凝心聚力迎评估,奋楫扬帆再起航
当前,医院以新一轮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全面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以评促管”方针,聚焦教学管理制度精细化、课程体系思政化、师资队伍专业化、学生能力实战化四大维度,系统梳理教学全流程。
未来,医院将依托国家医学中心建设,深化“三院四区”协同育人,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以审核评估为引擎,推动临床医学教育向“道术、仁术、学术、技术、艺术”五术融合的高质量发展目标迈进,为培育“心怀家国、术精德厚”的卓越医学人才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