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春生,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高层次青年人才入选者。现为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测量分会委员、陕西省预防医学会首届医工智联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生物医学传感与检测技术、细胞与分子传感器以及仿生嗅觉与味觉传感器的研究。
以医工交叉助力“一带一路”人才培养
2016年加入西安交通大学以来,吴春生教授秉承“理工医交叉融合、产教协同育人”的理念,以立德树人为己任,致力于打造具有理工医交叉特色的教学科研平台,着力培养兼具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医工交叉人才。
在本科教育中,他承担了未来技术学院医工方向的《医工学基础》《医用电子技术基础》等医工交叉课程,依托西安交通大学本科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精心设计医工交叉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将理论教学与科研实践紧密结合。他还通过开放实验项目,为78名本科生提供了早期接触科研的宝贵机会,并坚持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近年指导的5项项目均获优秀评价,还指导本科生获西安交通大学“腾飞杯”竞赛特等奖2项。
研究生教育中,他秉承求是创新的精神,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人才。累计指导研究生12名,其中包括3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巴基斯坦籍留学生Muhammad Noman Bashir曾深情地回忆道:“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我有幸得到了吴春生教授的指导。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学者,更是我所遇到过最善良的人之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我的关心无微不至。几乎每周,他都会询问我的近况,看看我是否需要帮助。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总是充满了温暖和真挚,总让我感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奋斗。即使在异常繁忙的时候,他依然会抽出时间与学生们保持联系。这些小小的关怀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帮助我在困难的时候坚持了下去。”
吴春生教授指导的毕业生多投身医工交叉领域,两位博士分别进入双一流高校生物医学工程系和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继续从事高水平科研工作。在其指导下,研究生们屡获国家奖学金、优秀研究生干部、西安交通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等荣誉。他还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与“一带一路”沿线学术合作,带领多名学生赴美国、日本、菲律宾参加生物传感领域的权威国际学术会议,并指导学生在国内外学术赛事中屡创佳绩,荣获全国敏感元件与传感器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首届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学术活动月暨第一届“博士生论坛”学术报告二等奖、“唐辉电子-爱普生”杯中国智能仪器仪表设计大赛三等奖等多项奖励。
吴春生教授用细致入微的关怀和高瞻远瞩的教育理念,为学生点亮了前行的道路,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尊敬与爱戴。他也因此荣获西安交通大学企业冠名“伯乐奖”、王宽诚育才奖等多项教书育人奖励。
聚焦国家需求,攻克行业难题
吴春生教授长期致力于医工交叉领域的创新研究,聚焦生物医学传感技术与心脏电生理领域,突破了多项行业技术壁垒,解决了关键的技术难题。凭借“以生物医学传感技术为龙头、有源植入式治疗装置为特色”的前瞻性研究方向,他成功开发了多种仿生细胞和分子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在生物医学、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展现了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推动了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
同时,他在前沿医疗技术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突破,参与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无引线心脏起搏器、深部脑刺激器等新型有源植入式治疗装置,为精准医疗和现代诊疗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这些创新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外技术空白,也为国家在医疗器械领域的自主创新贡献了力量。
他的团队近年来承担了10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涵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诊疗装备与生物医用材料”专项子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究重点专项创新特区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金砖国家科技创新框架计划合作研究项目、GF科技创新特区项目等,相关成果荣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陕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多项科研奖励,为推动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解决行业关键技术瓶颈做出了重要贡献。
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与产业化双轮驱动
他不仅专注于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还积极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化,践行产教融合的理念,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作为创新港医工交叉研究所的团队带头人之一,他率先组织教师团队入驻创新港,建设了生物物理学实验教学中心和眼视光学研究中心,并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打造了“西安市智能眼镜与眼视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一举措有效促进了教育、科研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了学术成果的产业化落地。
他的团队参与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D打印定制塑胶眼镜和钛金属眼镜框架,并申报了10余项发明专利。相关成果荣获德国红点奖、意大利工业设计一等奖等多项奖励,展示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的巨大潜力。校友企业和学校基金会的持续投入,强力支持了产教融合平台建设,进一步加速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进程。推动了教育与经济的协同发展,为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贡献了力量。
吴春生教授用赤诚之心践行着“教书育人、服务社会”的理念。他将自己的热情倾注于课堂、实验室和学科平台,培养了一批批医工交叉领域的创新人才。他的努力不仅推动了西安交大基础医学与工程科学的交叉融合,也为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贡献了智慧和力量。这位育才育人的践行者,不仅是学生眼中的良师,更是时代需要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