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晚,南京大学文学院许结教授莅临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带来了主题为“经典阅读与人文情境”的精彩讲座。此次讲座是新港美育高端论坛系列活动的第十三讲,由人文学院张勇副院长主持,人文学院中文系刘祥副教授等嘉宾出席。
论坛伊始,张勇对许结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向在场的师生们介绍了许结教授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并强调了新港美育高端论坛的宗旨:通过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为我校师生提供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美育与人文教育的深度融合。
许结教授作为中国古代文学领域的著名学者,是中国辞赋学会会长、江苏省古代文学学会会长、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辞赋理论通史”、教育部项目“中国赋学历史与批评”、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历代赋汇》点校”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辞赋与图像关系研究”,担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辞赋艺术文献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许结教授的学术成就获得了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已出版《中国辞赋理论通史》等学术专著共40余部。
许结教授提出,经典阅读的人文情境包含了道德情境、学术情境、艺术情境和自然情境几重维度。这些情境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我们理解经典、感悟人生的丰富画卷。
在道德情境中,许教授强调了“求善”的重要性。他从《孝经》出发,提出中国经典文本重“孝”的道德观念。他指出,与西方传统文化精神以宗教约制为主不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以道德约制为主。在平衡宗教约制和道德约制之中,中国提出了“以道德代宗教”的主张。道德约制的至高境界即“止于至善”,而求善的心灵构建方式,正是《礼记·大学》中提出的“修齐治平”。因此,读经典应该把握住道德情境,以“求善”和“敬”的态度,怀着敬畏之心和敬爱之心对待自身的学业、事业,乃至国家和全人类。
许结教授提出,学术“求真”求的是相对真理,相对真理的显现也可以说是一种情境,是“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丰富、活泼的天地境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所体现的思与学之间的智慧运用,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所体现的“乐”之境界,更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所体现的学习与生活和生命融为一体的生命境界。许教授提出了三组可参“求真”之法的概念:博与精、渐与顿、得与失。他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为例,说明了广博的知识储备和精益求精的雕琢精神对于创作经典的重要性。同时,他也探讨了渐与顿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治学方法中的转变,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得与失的问题。许教授的讲解深入浅出,让在场的师生们受益匪浅。
读书最终是为了认识人与自然,因而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是当代学人面对的核心。许教授认为,中国经典构建出了人与自然“天人合一”之关系的至高境界。与中国文化重人文自然不同,西方文化更重纯粹自然。许教授分别讲述了儒家和道家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理解。儒家从《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延伸出了自然的道德化境界,将中国的伦理文化提升到一个至高的境界。而“道法自然”“庄周梦蝶”“濠梁之辩”的道家思想则体现出人生自然化的境界,这一境界使得人生的苦难、忧伤、坎坷和迷障得以消解。这两种思想各有千秋,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许教授的讲座不仅是对经典的解读,更是对治学、生活与生命境界的深刻理解。他鼓励师生们通过经典阅读深入理解人文情境,以实现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
此次报告收获了广大师生与校外听众的热烈反响。在互动环节,现场同学积极参与互动,提出了许多富有洞见的问题,许教授均给予了细致的解答。同学们就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教以及诗歌与现实人生的融合、如何深入理解自然道德化和道德自然化、自然规律与道德的关系、理工科学生如何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理想与命运的关系等诸多问题和许老师进行了交流。许教授建议理工科学生通过阅读经典文献选本来了解传统文化并鼓励大家立大志,成大业。
讲座最后,张勇代表学校向许结教授颁发纪念荣誉证书,并与论坛嘉宾一同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