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范围内,心理健康已成为一项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在全球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巨大变迁的背景下,经历不同人生阶段、扮演多种社会角色、面临生物衰老的人们,其心理健康会如何变化?这些变化趋势在属于不同出生队列、性别、教育和户籍的人群中有何不同?尽管这些问题自19世纪以来就一直困扰着学者,但我们对其了解仍然有限,特别是目前缺乏中国背景下的研究证据。
针对这一问题,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葛廷帅助理教授研究团队使用我国31700名16-70岁个体的追踪调查数据,系统分析了国民心理健康变动的年龄轨迹和队列模式,以及这些过程中的群体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健康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恶化,较晚出生队列的心理健康比较早出生队列的更差。群体差异分析显示,相比于男性、高教育程度者、城市居民,女性、低教育程度者、农村居民的心理健康更差;性别、教育、城乡方面的心理健康不平等,随着年龄增长有所扩大;但是,在较晚出生的队列中,心理健康的不平等程度均有所缩小。这个研究有力地推动了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进展,为制定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心理健康干预措施、缩小心理健康不平等差距提供了重要政策依据。
以上工作以《中国人的心理健康:社会变迁与生命历程轨迹》(Mental Health in China: Social Change in Life Course Trajectories)为题,发表在人口学领域排名第1的顶级期刊《人口与发展评论》(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上,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为第一通讯单位,葛廷帅助理教授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该工作的合作者包括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姜全保教授、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Liliya Leopold助理教授、意大利欧洲大学学院Frans Johannes Van Leeuwen博士候选人。该项研究工作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padr.12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