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今日交大>正文
今日交大

【文明巡礼】档案馆、博物馆:“馆校融合”双向奔赴 浸润师生向美而行

——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美育教学实践案例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24-11-26 16:13 浏览量:

【前言】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持续深入推进文明校园建设,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加强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和有效载体。2020年学校获评全国文明校园,开展了首届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评选,授予37个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3个单位“精神文明建设风尚奖”。三年多来,各文明单位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政治建设为引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西迁精神,为学校顺利通过全国文明校园实地测评,推进高质量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文明巡礼】专栏集中展示各文明单位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高校职能方面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案例,从理论探索、实践育人、经验成果、活动开展、人物榜样、制度建设六个方面,展示各单位的创新做法、经验和成效,加强基层文明风采的展示和师生榜样的选树宣传,持续深化巩固全国文明校园创建成果,不断提升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坚定文化自信,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将美育融入教学实践各环节,以浸润校园作为工作目标和路径,通过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打造特色校园文化育人体系,以公众文化服务点缀文化之美。

博物馆以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分设历代艺术文物、碑石书法、西部农民画、皮影、木版年画、书画等展厅,并与陕西省文化厅共建陕西秦腔博物馆,截止目前获批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陕西省青少年教育基地、西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全国和省市区各级基地(教学点)17个。利用场馆优势,开展特色教育实践活动,切实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面推进美育工作。

“行走的”课堂,感悟传统文化

把博物馆“搬”进课堂,让文物“活”在校园。推动文物活化利用,联合香港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外语学院等单位先后开展了《古代丝绸之路东段文化史》《家庭与性别社会学》《秦腔艺术与文化传承》《中外美术史》《永恒的经典—汉唐雕塑鉴赏》等现场教学课,面向公众举办了40余期“博物馆奇妙夜”专题讲座,以“现场教学+互动体验的形式构建维度广、受众广、内容广的美育模式。

“沉浸式”实践,拓宽审美视野

书法、听秦腔、看皮影、做香囊……博物馆常设“汉瓦拓图”“碑版印刷”“手塑陶泥”等6个互动体验活动,在国际博物馆日、校园开放日等时间节点组织公众免费体验。在节日节气举办古琴鉴赏、古典插花等趣味活动;打造“望舒游园”等品牌活动;开设“节日节气”“馆藏探宝”“文博育人”等科普专栏,并辅以短视频讲解文物故事;结合学校特色,举办“社团博览会”“校园开放日”等相关文化普及实践活动;为学生策展提供实践平台,目前已筹办两届西安交通大学学生毕业展、“秦唐雅韵•绣美长安——张漪湲秦绣艺术精品展”等展览,多维度多视角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数字+”赋能,延展文化传播

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建立与公众的“超级链接”,服务校园文化建设。依托馆藏文物设计推出廉洁系列海报、《交大藏珍》日历等文化创意作品,廉洁海报荣获第八届高校廉洁教育系列活动“清心妙语”创意征集优秀作品称号,并在新华网等平台展播。数字文博平台汇聚虚拟展馆、校园遗珍、馆藏精品等六大资源版块,通过优质资源共享,服务师生自主学习传统文化,实现线上参观游览新模式。通过门户网站、手机APP、公众号等多种渠道,集中展示宣教活动、互动体验、参观掠影、志愿者风采、进校园进社区实录等,内容丰富、满足观众需求,以科技赋能促进文化传播,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流动博物馆”,营造美育氛围

为了将“文化盛宴”送到公众身边,博物馆携大学生志愿者长期开展“博物馆进校园、进社区”活动,采用学术讲座与趣味互动体验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先后走进蓝田县前卫镇初级中学、长安区引镇街道鸿翔街社区等地。构建无边界博物馆,对内蒙古商都县第一中学等偏远地区开展“云端支教”,通过朋辈教育的方式,让青少年在优秀学长学姐的言传身教中“养正”,以青年影响青年,激发青少年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体验“第二课堂”的公众服务能力,感悟中华传统深厚的文化内涵。

“多语种”贯通,助力文明互鉴

博物馆 “中国陕西农民画艺术数字展馆”2023年正式上线,网站涵盖中、英、俄3个语种,以陕西农民画作为桥梁,搭建“一带一路”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来自外语系的学生志愿者们主动发挥学科多语种特色优势,“用语言铺路”,在促进与“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的语言互通、教育合作、文明互鉴等方面精准发力,翻译讲解词,为多国来访外宾提供英语、日语讲解,用丰富多元的服务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效能。

“志愿服务+”,践行文博育人

博物馆把志愿服务放在美育工作的突出位置,突出高校博物馆的政治属性和育人功能,组建大学生志愿者团队,为校内外参观团体提供超过1000场讲解、60余场互动体验活动,服务人数超过10万人次。策展实践中,志愿者团队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展览策划、征集展品、设计制作到陈列布展中不断突破,已顺利筹办4次学生展览。团队积极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项目,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每学年都自发组队开展社会实践项目,将“理工”和“人文”相结合,助力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

美在浸润,育在铸魂。博物馆将继续优化美育课程教学,重点关注学生的审美动机、审美意识、审美感受、审美判断和审美体验,搭建“大美育”课程体系,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美育资源,使学生在多样化的教学中感受美。持续加强美育环境濡化,运用线下互动实践与线上“超级链接”,创设“美育情景”,让学生在视域融合的浸润中获得审美自觉与文化自信。继续通过美育实践养成,以多样的美育实践活动,推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融共进、互促共享,让学生感受中华之美,学会自觉运用美的形式去创造美,用学生视角生动讲述美,接力传承美。持续推进美育浸润,打造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充满活力的公共环境,建设多方协作、开放高效、五育融合的美育新格局。

文字:文明办 档案馆、博物馆
图片:档案馆、博物馆
编辑:王恺悦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