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第二批32个“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应用场景典型案例名单,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王保建老师牵头的《AI赋能的智能制造实践类课程教学模式》案例成功入选。这是继西安交大网信中心牵头的“首创教学质量实时监测数智平台,创立采评督帮‘四精模式’教学管理新机制”在今年4月首次入选“人工智能+高等教育”案例之后,教育部对我校“人工智能+高等教育”探索的再一次认可。
第二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应用场景典型案例名单
本次入选的《AI赋能的智能制造实践类课程教学模式》案例,是由机械工程学院开设的项目制课程,教学团队包含王保建、陈雪峰、权双璐、李卓林、尹昱东、秦立果、孙闯等教师。
案例响应国家关于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部署,与吉利汽车等头部企业合作,设计了面向实际工程场景、融入数字孪生和AI技术的挑战性实践任务,将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制造实践类教学中进行了应用;案例借助生成式模型等AI技术,赋能智能制造实践类课程智能备课、编程指导和考核评价,生成式大模型的应用能够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自身能力与兴趣制定个性化的任务目标,同时减轻学生在多学科交叉难题面前的入门难度;对标制造业真实场景,构建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智能制造“数字孪生”教学平台,平台将智能制造系统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双向映射,打破时间、空间壁垒,开设多项虚实融合的智能制造类综合性实验,实现了实验教学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有效满足多地协同教学及本硕贯通培养,形成了AI赋能的智能制造实践类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成效。该案例是西安交大探索传统机械类专业转型升级的成果总结,也是对智能制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求的积极响应。
“数字孪生车间虚拟平台特别有用,它让我们能够实时分析生产数据并做出调整,完全模拟了实际生产环境。这种体验式学习方法不仅让知识变得生动,还提升了我们的操作技能。”未来技术学院智能制造2201班谢凯彦同学这样评价。
近年来,西安交大准确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加大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力度,实施AI+专业、课程、教学、学习、评价、资源、平台“七大工程”,面向未来建设问题图谱、知识图谱、能力图谱,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等全流程、全链条开展探索与实践。
面对新时代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布局“AI+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以学科交叉融合为核心,创办人工智能专业,开设智能制造工程、能源互联网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3个AI相关专业,增设智能化工、数据科学、数字经济、语言数据科学等4个AI+专业新方向,形成了超前试点、全面升级的“1+3+4+N”的“AI+X”专业体系;开设《大学计算机-人工智能》基础课供全校所有专业学生自由选择,优化升级专业课程群,建设AI融入的基础课9门、专业核心课36门、专业选修课20门,“AI+专业”应用课程43门,与通识课和基础课共同构成了“1+1+X”的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本科课程体系;立项智课教改项目87项,按理工文医四大板块,分层分类引导教师开展“AI+教学”实践;成立智课虚拟教研室,邀请校内外专家、企业专家、部门代表加入,持续开展跨学院、跨校企的教学研讨、教学培训、资源建设等活动,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数智素养和教学创新水平;面向全体本科生推出了AI咨询助手——“仙交小i”,建设基于知识图谱的采集式学习平台,构建智能化成长和自主学习校园环境;实施集“理论提升、技术研发、实践改革”一体的教育教学评价改革工程,构建了“校-院-处”三级智能教学质量督导体系,形成“评价、引导、反馈、提高”的质量闭环;持续升级多模态数智资源建设,已建设完成102门知识图谱课程和87种数字教材,并成功获批9个省部级以上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中心;不断优化升级各类教学平台工具,通过“思源学堂”、“class平台”等教学平台,积极营造便捷友好的数智化教学环境,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体验。
西安交大将持续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纵深发展,探索建设一批AI+微专业,在学科专业领域开展教育垂直大模型训练,构建多模态数智资源体系,建设AI平台,探索形成具有交大特色的AI赋能人才培养新模式,建设智慧教育新生态,形成更多具有创新性、引领性和可推广性的案例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