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全球创新资源、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地方产业需求、引入各类金融资本、培育良好创新生态、培养卓越创新人才,加快成果转化…… 2019年9月,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落成,并以一种科研新范式全新“启航”。
如今,西安交通大学探索“1121”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逐步实现西安交大由创新成果富集地向创新发展动力源的转变,科研成果孕育、诞生、转化、落地……这里正在展现着“科技创新+”的无限可能。
“一港模式” 交出亮眼成绩单
记者又在盛夏时节探访创新港。走在西部科技创新港,不仅能看到匆忙的学子穿梭在校园里的快节奏,从一个个重磅论坛、会议,一次次重磅校地企签约合作,更能感受到这处科技重地的“日日新”,带动以“港”为中心的创新活力,催生出“热带雨林式”科创生态体系。
如今,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以特色鲜明、经验鲜活的“一港模式”,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
围绕理、工、医、文4大领域,学校建立了8大共享科研平台、30个研究院和400多个科研基地、智库,深入推进教研一体、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攻关,通过先行先试、破题示范,校地企一体联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主动探索21世纪现代大学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新形态和新经验,打造服务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创新引擎。
“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创新港初步建设了以国家重大科研平台等为主的创新策源圈层、以校企联合成果转化中心等为主的产教融合圈层、以科技产业孵化园等为主的产业培育圈层,形成了特色鲜明、经验鲜活的‘一港模式’,即以‘校地企联建、企业主体、产教融合、协同发展’为主要特征,以‘开放、融合、适用’为重要导向,以‘资源进港、成果出港’为代表形态的全过程全要素创新生态。”西安交大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
立足创新港 探索校地企产教深度融合
今年6月底举行的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西安交通大学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11项。
丰厚的科研成果与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的创新平台支撑有着直接关系。
创新港是突破现有大学校区概念,探索21世纪大学与社会发展相融合的新模式、新形态。打开“围墙”融入社会,与政府、研发机构、科技孵化器、金融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等实现无缝对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西安交大究竟是怎样玩转这座“港”的?
“首先是实施‘6352’工程汇聚科技创新资源。”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创新港以开放理念聚平台、强承载、优环境,大力实施“6352”工程,推动“政产学研用金”6种要素进港,建设现代产业、未来技术、丝路国际3个学院/研究院/孵化器,构建政策、金融、配套、知识产权法务、服务5种生态,打造成果交易和创投2个平台。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紧密对接,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上走在前列。同时,建设加速器、产品发布中心、众筹平台等多个成果转化服务平台,联合政府、企业共同建立以种子基金、天使基金等为代表的金融支持体系,为创新港科技成果转化资源整合与金融投资提供高水平服务,充分引入创新资源。
其次,建立“1121”模式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据介绍,“1121”,即一中心、一孵化、两围绕、一共享”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一中心”即鼓励支持企业在创新港建立以企业作为需求、投入、管理、转化主体的校企深度融合联合研发中心;“一孵化”即在校企联合研发同时,引入金融资本、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建立大企业承载的技术成果转化孵化器;“两围绕”,即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一共享”,即支持国有企业带头,引导行业领军企业,充分发挥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发平台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吸引力,通过“高校招、企业供、政府助、多方赢”的海外高端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机制。打造“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不仅“刀下见菜”解决当下具体技术难题,而且面向未来开展行业技术的系统性、前瞻性、长期性研究。
同时,构建产教融合全链条科技创新生态。充分发挥秦创原总窗口作用,坚持“后端深度融合、前端应用牵引”校企共建实验室,构建核心区(3.5平方公里)——“1121”产教深度融合区(35平方公里)——高新产业新增长点培育加速区,形成以西安交大为核心区的全链条科技创新生态。
校企合作 打造“两院一园一基金”2.0版
“在创新港这片欣欣向荣的科研沃土上,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创新合作的‘新鲜事’。在校地企多方的努力下,也一定会催生更多的面向产业、服务民生,运营管理新模式的探索。”西安交大一位科研人员说。
走访中,记者来到正泰集团-西安交大联合创新中心,科研人员正在全心聚力,忘我投入到工作中。该中心是正泰集团与西安交大在重大项目、专家智库和人才培养领域的合作,旨在通过平台共建共享,突破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瓶颈,打造产学研用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我们双方已围绕智能变压器的产品化研制等方向,开展了10余项关键技术研究,孵化了‘可控冲击波高端装备产业化’重大成果,为国家油气资源增产提供技术方案,联合授权专利100余项,承担50余项陕西省重点新品开发、10余项新产品通过省级鉴定、2项新产品获得设计工业精品称号,目前中心有科研工作者 240余人,外聘专家近10人,并依托‘正泰工程师学院’培养全日制专业硕士。”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去年年底,正泰集团与西安交通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聚焦绿色能源、智能电气、创新技术与数字前沿等四大领域,探索推进“产业基础研究院、应用技术研究院、科研成果孵化产业园、科研成果投资基金”的“两院一园一基金”的2.0版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机制。
77个校企创新联合体 校企“联手”攻关技术难题
创新港,是西安交通大学“打破围墙办大学”理念探索的一个有力载体。
记者了解到,创新港自2021年“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工程实施以来,致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建设1个大科学装置,在储能技术、医学攻关、人工智能等领域布局建设了数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重组建设了以全国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30余个国家级重点科研基地、160余个省部级科研平台等,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创建校企创新联合体,已接待来访企业300余家,与197家龙头领军企业共建联合研究院(中心),建立了77个校企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与1100余家科技企业“联手”攻关行业发展共性技术难题。
在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运营能力方面,组建了60余人的职业化科技经纪人团队,从已有数万项存量成果中梳理出1000余项易于转化成果推送给企业,引入260余家金融机构,转让许可专利1000余件,推动科技成果赋权转化项目140余项,就地转孵化200余家高新科技企业,涉及机械制造、高端装备、能源动力、航空航天、信息技术、新材料、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其中,“硼中子俘获治疗”等孵化项目在2023年已获得超亿元天使轮融资。
如今,创新港正在发挥以西安交大为代表的区域科教资源优势,搭建合作转移创新成果高效平台,打造具有科技资源“吞吐”能力的创新“港口”。
“加快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核心要素,教育是基础和先导,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是动力保障,现代化产业体系则是产业根基。”西安交大党委书记卢建军表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具有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必须勇担政治责任和时代使命,深入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为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探索新路径,推动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未来已来,未来可期,西安交大正在推动科教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征途上,脚踏实地,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