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今日交大>正文
今日交大

【陕西日报】孙国骏 梅红:畅通人才工作机制 激活新质生产力发展引擎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24-05-23 10:29 浏览量:

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体,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创新驱动,而创新驱动的实质就是人才驱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畅通人才工作机制、强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保障指明了方向。

分类施策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强化人才培养工作是充实人才要素的源头和基础性工程。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培养工作要与教育改革、科技创新融合部署推进,充分结合科研人才、技能人才、青年人才特点,分类施策推进高素质人才培养水平整体提升。

一是培养战略科学家队伍。注重发现和支持综合素质全面、战略眼光独到的拔尖人才,将其培养成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主力军”。要聚焦陕西发展定位和战略需求,依托重大项目组建协同攻关团队,加大前沿科学研究领域国际交流合作,保障创新自主权和创新要素支配权,带动全省高水平人才梯队建设。

二是培养高技能人才队伍。发挥高素质技能人才直接链接技术创新与生产实践的优势,培养更多掌握数字与智能技术的新型劳动者,锻造一支善于使用新型劳动资料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进一步扭转“重学历轻技能”的社会观念,加快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畅通职业发展通道,提高技能型人才待遇水平。

三是培养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探索高校院系设置和课程体系改革,加强科技人才供需研判和总体规划,推动高校人才供给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精准适配、有效对接。支持高等院校探索建立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拓展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产教研融合新模式,培育具有未来技能、未来思维、未来视野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

引留并举优化人才引进机制

人才引进是扩充人才储备的直接手段。在人才引进工作中要开源节流、引留并举,既加强外地和国际人才招引,又注重本地培养人才留用,持续扩大人才增量,不断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基础。

一是加强紧缺人才精准引进。对标陕西24条重点产业链梳理紧缺人才目录,开辟绿色通道,靶向引进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高精尖缺”创新人才和科研团队,提高引进工作计划性和针对性。抢抓西安“双中心”建设机遇,综合运用财政、宣传、文旅等政府资源和市场资源,提高人才发展环境吸引力,利用“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中亚西安峰会成果,加强与海外人才服务机构的联系,拓展海外引才网络,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二是加大柔性引才力度。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引才思维,充分运用兼职聘用、项目合作、技术咨询、联合攻关、技术入股等方式开展灵活引才,实现科技、管理、金融人才智力资源共享。推广运用陕西“校招共用”引才办法,以“高校聘、企业用、政府助”模式推动人才“蓄水池”向各领域和各经营主体、用才主体开放,将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打造成为陕西省乃至全国高层次人才汇聚、创新资源聚集的创新驱动引擎,服务高端人才落户秦创原总窗口,为陕西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三是提升留才诚意。发挥陕西教育大省优势,以良好人文环境和人才发展生态增强本地育成人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营造全社会爱才惜才敬才氛围。强化政策工具运用,引导鼓励外省考生和外籍留学生在陕创业,吸引陕籍在外学生回乡创业。加强引进人才的追踪关注和动态问需,注重引进人才的有效使用和培训提升,警惕“引不尽其用、用不尽其才”的人才“隐性流失”,增强人才获得感,促进区域创新绩效提升与人才经验水平提升的双赢。

因地制宜畅通人才使用机制

人才使用是人才工作机制的核心环节,是发挥人才作用、实现科技创新力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的关键路径。要注重对创新型人才的科学使用,最大化释放人才智力资源效能。

一是推动人才资源向重点产业聚集。“好钢用在刀刃上”,要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有关人才保障的财政投入,梳理关键核心技术需求和供给清单,在更高层级、更大范围实施有组织科研统筹,用好“揭榜挂帅”“赛马”新型科研组织机制,针对细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开展跨单位、跨领域联合项目攻关,向陕西优势特色产业持续投入战略人才资源,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

二是加强人才投入和产出管理。要加强人才工作财政专项经费精细化管理,改变短期投资理念,在关键领域维持科研和教育长期高水平投资,完善试错容错的制度环境,不断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培训支持力度。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持续推广陕西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壮大“科学家+工程师”队伍,促进由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前端基础研究与后端产品市场化的有效连接,推动科创成果完成从“书架”到“货架”的跨越。

三是科学做好人才评价和激励工作。要破除“四唯”评价标准,完善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科学评价体系,对于特殊紧缺人才,运用“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超常规评价方法,通过“自评+他评”结合方式,降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他评”结果偏差。优化知识、技术、管理等创新要素导向的收益分配机制,健全成果转让、股权期权等激励办法,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并举,主动靠前排忧解难、松绑减负,在住房、落户、就医服务、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创业投资、职称评审等方面因地制宜给予支持或提供便利。

灵活有序用好人才流动机制

人才的合理流动对于保护和激发人才活力、提高人才资源配置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要运用好人才资源配置中市场选择调节的“无形”作用和政府规范保障的“有形”作用,放大人才资源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倍增效应”。

一是促进人才多维跨界流动。发挥市场在人才流动中的主渠道作用,以提高人才利用效率为导向,畅通不同区域、单位类型、行业和所有制之间人才流动路径,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选派院校企“科技副职”到政府班子挂职,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允许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到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兼职兼薪、按劳取酬,完善吸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的优秀人才进入国有企事业单位的途径。

二是提高人才流动公共服务水平。推进人才服务公共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全省统一的人力资源大市场,加强人力资源体系规范化建设。提升“互联网+人才服务”水平,加快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实现“一门、一窗、一网、一次”办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落实好流动就业人员住房保障、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异地就医结算等生活保障政策。

三是加强人才合理流动管理。完善“秦才云”秦创原人才大市场“云端”平台大数据分析功能,为政府实施人才流动宏观调控提供有力信息支持。兼顾人才要素配置使用效率和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需求,科学设置人才服务期限、保密协议、竞业限制等各项约定,维护涉及核心技术、重大项目、重点领域、在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骨干人才流动秩序,依法规范陕西人才流动配置。

原文刊登于2024年5月23日《陕西日报》5版

报道链接:https://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2405/23/content_869469.html

文字: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孙国骏 梅红
编辑:王恺悦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