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交大一附院外科大楼投入使用,这是一附院为传承抗战迁陕精神,点亮“为生命之光”的献礼,是交大医学风雨兼程八十余载,踏浪而行,一路走向新征程的见证。
大楼于2019年10月15日正式开工建设,2021年7月30日主体结构封顶,2023年10月26日正式投入使用。主体规模为地下3层、地上13层,总建筑面积54646平方米,设计床位数406床。地上功能为核医学专用病房、医学影像科、麻醉手术部、重症医学科、静配中心、日间手术中心、消化内镜中心、肿瘤外科、普通外科、消化内科、老年内一科、老年内二科,其中手术区域有10间手术室。地下功能为人防工程、车库、工程设备用房,大型医疗设备用房(回旋、PET-CT、PET-MR、ECT、直线加速器、后装、热疗、伽马刀)等。外科大楼二层连廊连通了外科大楼二层CT/核磁候诊大厅与现有门诊大楼二层西侧采血候诊大厅,门诊就诊患者可通过连廊直接到达外科大楼。
大楼融合了手术室、影像中心、静配中心、ICU、日间治疗、标准病房等多种不同医疗功能单元。涵盖了直线加速器、伽马刀、回旋加速器、PET-CT、PET-MR、后装、热疗、核磁、CT等多类大型医疗设备用房,整合影像检查的全部功能,极大的便利了病人的就诊流程,突出了以外科手术、介入操作为核心的医疗功能配置。
围绕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大楼配置了高质量的医疗设备,肿瘤放疗科引进X/γ射线放射治疗系统,MR定位机、大孔径CT定位机,核医学科引进SPECT-CT,PET/CT室引进全数字化PET-CT、麻醉手术部引进数字化手术室等先进设备,帮助医生在手术中实施更精准的操作,提高诊疗质量和效率。
大楼通过建设门禁一体化平台,实现对门禁类终端设备统一化平台管理,打造联动安防系统。建立完善的手术室行为管理系统、智能病房呼叫系统等信息化系统,提升医疗效率、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
大楼采用智能物流方案,采用箱式物流+气动物流的复合型物流传输系统。箱式物流系统具有单次输送重量大、输送物品服务广、可以连续输送等特点,与现有气动物流系统相辅相成,实现院内物流智能化,保障物品高效、安全地输送。有效缓解医院日常运营中人流与物流交织通行存在的拥堵难题并规避感控风险,同时让医务人员有更多的时间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新大楼从布局、设施、环境等细节之处充分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一楼大厅设置休闲区域,橙色的沙发座椅为患者和医生带来更好的体验;二楼连廊直通外科大楼和门诊楼,大大方便患者;病房里的电动病床、翻身病床、卫生间里的紧急呼叫装置、重症病房里可以“变色”的电动玻璃等,尽显人文关怀,充分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充满阳光的医护休息区域,充分体现了对医护人员的关怀。点点滴滴充满人文关怀的细节,为外科大楼增添更多“人情味”。
外科大楼标识系统以“为生命之光”为设计线索,应用智能化标识和导航,将艺术、文化、标识相结合。以舒缓、温暖、呼吸的光贯穿整体设计方案,充分体现人文性,同时采用智能化导视系统,开发手机端、智能设备端电子地图系统,实现室内实时导航、实时定位、信息查询功能。
为了进一步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外科大楼地下车库与门急诊地下车库实现打通连接,负二层设置154个车位、负三层设置110个车位,缓解患者和职工的停车难题。为保障楼内环境干净整洁,保洁人员对大楼内外进行全方位彻底清洁,对特殊科室开展室内净化处理,多次进行地面抛光,同时对停车场进行冲洗,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患者的到来。
此次外科大楼投入使用,将显著改善住院患者就医环境,缓解医院住院床位紧张局面,进一步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同时,外科大楼的建设对于院区建筑布局进一步整合,院内交通进一步改善,急救、诊断、治疗及科研流程进一步优化起到关键作用,为医院创建国家医学中心添砖加瓦。
外科大楼的启用是新的起点,背后是一附院人对患者需求、医疗质量、学科发展的高质量追求,从硬件设施的改进到人文关怀的体现,从空间布局的优化到多学科协同发展机制的完善,无不彰显着一附院对“为生命之光”精神的实践。新征程、绘新景,薪火相传启新程,全院上下将以外科大楼启用为契机,勠力同心,奋力拼搏,全力争创国家医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