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各地农村因地制宜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是关中平原民俗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为了解民俗产业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西安交通大学通讯社“追风渭水”实践小队赶赴当地开展实地考察调研活动。
民间艺术瑰宝——华州面花

华州面花又称“花馍”,起源于西周郑国祭祀用品,3000年来活跃在民间节日和风俗礼仪之中。华州面花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食用价值。在长期的社会交际中,华州面花已发展出8大类、200余种造型,是“中华民族的活化石”,被陕西省列入第二批非遗保护名录。
7月26日晨,队伍乘车前往华州区。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小队抵达了罗纹馍铺。罗纹馍铺是华州区莲花寺镇上一家经营了23年的老店,由老中青三代共同经营,主营馒头和特色面花定制两大业务。店面虽小,五脏俱全。在年轻面花技艺传承人李欢的带领下,队员见证了面花从零件到成品的过程,并动手用面团捏制出各种形状。
李欢介绍:“面花技艺是从奶奶那一辈人传下来的,奶奶将手艺传递给妈妈那一代人,妈妈再把手艺教给我,这是一种传承。”李欢的奶奶吴贞秀至今已从业六十余年,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手艺人。吴奶奶平时在家也经常捏面花,乡野之间的花鸟猫狗都是她的创作素材,甚至只在电视上见过几眼的螃蟹、海豚等“稀罕之物”,吴奶奶也能凭印象创作出来。
谈及面花的现实价值,李欢回答说:“从祭祀用品一步步演进到今天,作为一种‘礼器’,面花身上蕴藏着礼仪文化的优良传统。”而这一文化瑰宝如今正面临着传承危机。据了解,目前掌握面花技艺的艺人不足百人。华州面花如何实现“走出去”,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这是面花技艺传承人需要探索的议题。作为年轻的传承人,在学习技法的同时,李欢积极推动面花的宣传工作。她开通了“华州罗纹花馍”抖音号,发布各种面花制作教程和面花艺术展示视频。未来,她将尝试推出“面花礼盒”,通过类似于拼插玩具的面花组装体验来吸引更多人了解、学习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灯影下的斑斓百态——华州皮影
华州是皮影的发源地。皮影戏俗称“灯影”,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傀儡戏,距今已有两千余年历史。皮影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华州于2008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皮影民间文化艺术之乡”。7月26日下午,实践小队来到少华山脚下的“影子坊”皮影文化基地开展考察。
54岁的薛宏权是“华州皮影戏”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他14岁开始从事皮影雕刻,技艺精湛。其作品作为国礼在博鳌论坛上被赠予各国元首,并被中外多家博物馆、艺术馆收藏。

薛宏权带领队员参观了皮影文化基地,讲解了皮影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展示了珍贵的馆藏皮影作品。在工作室内,队员们近距离观察了皮影的制作流程和雕刻手法。皮影的制作流程相当繁琐:先选2-3岁的黄牛制皮,再用钢针勾勒出线条纹路。用水潮皮,取出雕刻、敷彩,后经熨烫、缀结成人物形象,最后装上竹竿,一具皮影人偶才完成。

薛宏权介绍道:“皮影这一艺术形式正在失去生存土壤。随着更加便捷的传媒方法普及,皮影戏本身也需要跟紧时代,不断创新。”谈话中,他展示了一些新创作的皮影剧段和皮影人偶。“旧式皮影多用三根竹竿控制人偶,动作单调僵硬。而新的皮影人偶一般都会采用更多的操作接口和复杂的机械结构,能够做出更细致生动的人物动作。”在创作中,他还大胆引入现代舞台的声光设备并将其与皮影演出有机结合,赋予传统皮影以更具层次感的影音体验。改进硬件的同时,皮影戏的内容也应当与时俱进。过去乡村信息匮乏,皮影戏在人民的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今天,皮影戏的文娱属性逐渐淡化,如果不在内容上做出创新,皮影戏就会失去生命力,成为“博物馆里的非遗”。
建设皮影文化基地、创作新题材皮影戏、开发周边文创产品、以皮影戏为载体讲述当代故事......皮影一直走在创新的路上。传统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不能只守旧,与时俱进的发展与创新才能留住观众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