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今日交大>正文
今日交大

仲英书院综能项目“唤醒历史知古今”圆满结课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22-07-14 11:20 浏览量:

“唤醒历史知古今”项目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有效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项目包括“不吼也秦腔”、“行走的汉服”、“经典咏流传”、“流动博物馆”、“西迁讲述者”、“非遗进校园”、“文物会说话”,实地参观、研学体验、研讨展示等十个环节。

6月29日的实地参观环节,学生们参观了秦创原示范基地西部云谷和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使学生们感受到以大学与科研机构为中心,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创新生态系统,了解西安交通大学前端研究、孵化器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情况,对现代的高科技产业和前沿高科技仪器设备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位于陕西,这里不仅仅只有历史的荣光,更是有现代社会发展的硬科技、硬实力。

 

7月4日的“不吼也秦腔”环节,邀请国家一级演员王国权为交大学子带来题为《大秦之腔——戏曲表演的三大特性》的专题讲座。王国权将秦腔文化与美学相结合,指出秦腔戏曲表演艺术中,演员通过表演的技巧和程式,用自身的形体表现出戏中的人物特点以及剧情的展示。在戏曲观赏的过程中,获得的美感是通过演员写意性的表现所展现出来的。中国戏曲的美学最大特点就是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表现,通过写意的方式进行提炼和展示。比如表演的动作程式化、唱腔的板式化、化妆的脸谱化以及舞台布景的虚拟化、表演过程的节奏化等。

7月5日的“行走的汉服”环节,邀请国学社汉服组的成员为同学们讲解有关汉服的基础知识,包括汉服的形制,穿法等。此外,同学们还可以亲自体验穿汉服、仿古礼,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宝贵的体验。

7月6日-7日的“经典咏流传”环节,同学们吟诵经典,对话先哲,掌握了吟诵基本知识及吟诵技巧,从理论到实践两个层次学习了有关吟诵的方法,也进行了吟诵的练习与实践,这极大地培养了大家对于吟诵和古代名篇的兴趣。

7月8日的“流动博物馆”环节,邀请学校驻陕西历史博物馆优秀志愿讲解员刘峥嵘学长为同学们带来题为《秦镜高悬——陕西古代文明与大唐遗宝展览》的专题讲座。刘峥嵘以陕历博的精品文物为主线,给同学们描绘了古代陕西的历史文化图样,特别是丝绸之路对中西方文明交融的重大影响,呼吁大家关注历史、保护文物、传承文化。

7月11日的“西迁讲述者”环节,邀请人文学院中文系黎荔副教授为同学们带来题为《西安交大千年校址考》的专题讲座。黎荔老师从交大校址的角度出发,将我们脚下这块土地蕴含千年的的历史文化脉络细细解读给大家听,使同学们不由地发出一声惊呼,原来我们与历史有如此多的重叠,我们每个人也可以是历史的缔造者。

7月12日的“非遗进校园”环节,邀请花见溪非遗工艺研习社创始人、非遗花丝镶嵌、烧蓝、一体金属锻錾工艺手艺人王彩丽为同学们带来题为《花丝镶嵌》的专题讲座。花丝镶嵌,又叫细金工艺,起源于春秋时期,在明清时达到了技艺的巅峰,是一门传统的宫廷艺术,以精致、细腻、华丽为特色。用料珍奇,工艺繁复,其制作手法,能将贵金属的柔韧性发挥到极致,可以薄至蝉翼、细如毫发,全凭手工操作。赫赫有名的明代万历皇帝的金丝翼善冠、皇后的朝冠,都是用花丝镶嵌制作的。极致柔软,极尽巧思,千变万化中挑战工艺极限!尊贵华丽,宫廷复古,精雕巧琢下造就臻美神话。这项古老繁复的皇家绝技,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花丝镶嵌作品,也多次被当做国礼赠送。

7月13日的“文物会说话”环节,与同学们一起分享了《国宝很有戏》《文物活起来》两个专题节目并进行点评,希望同学们通过文物能够更加生动地了解历史、了解文化。

此次课程通过对文物、汉服、吟诵、秦腔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解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了文化素养和正确的历史观。本次课程虽然结束了,但学子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却会历久弥新。

文字:芦芸
图片:芦芸
编辑:星火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