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深化人工智能学科内涵,优化学科布局,构建“人工智能+X”的复合型培养体系,探索人工智能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引领提升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水平,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委托西安交大人工智能学院组织召开“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专题调研会,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质量与学科建设处卢晓斌处长出席,来自清华大学、腾讯公司等全国20余所高校和企业的人工智能学科带头人、学科建设部门领导、企业负责人等80余人参加会议。

会上,郑庆华副校长代表西安交大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
西安交通大学自1986年就成立了以人工智能专业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研究所成立30多年来,在郑南宁院士的带领下,培养了一大批在学术界和产业界的领军人才。近年,为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快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西安交通大学创办了“人工智能拔尖人才培养试验班”,探索人工智能方向本科生的培养模式,并于2018年招收了第一届本科生。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旨在培养扎实掌握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应用技术,熟悉人工智能相关交叉学科知识,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优秀的创新能力、系统思维能力与学术视野,未来能在我国人工智能科学与技术产业发展中发挥领军作用,并有潜力成为国际一流工程师、科学家和企业家的优秀拔尖人才。

郑南宁院士做“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人才培养的下一步如何走”主旨报告。人工智能已成为大学面向未来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重要机遇,人工智能的人才培养如何对接国家的重大需求是大学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对于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他表示,要系统性地思考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建设区域性的示范性人工智能学院或中心,以示范作用带动一批暂时不具备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的高校加快专业建设速度等建议。

与会专家就各自高校和企业中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国家政策需求、师资力量培训、人才培养方向、培养目标、多学科交叉、企业人才需求等方面进行了充分沟通与交流。卢晓斌认为,提高人工智能发展与人才培养的认识,需要新思维和非常规的做法,要跳出区域、认识的局限,从高站位、大局观的角度认识问题,并希望各位专家结合实际情况多提新思路和新建议。
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高层次人才是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最稀缺的资源。经多年持续发展,我国在人工智能部分领域的研发和应用已经取得显著进展,但在基础理论、原创算法、高端芯片和基础创新框架等关键领域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学科缺乏深度融合、人才培养导向性不强、高层次领军人才不足,制约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本次会议旨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部署和要求,推动高校人工智能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引导前瞻性、基础性研究,构建产教融合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