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今日交大>正文
今日交大

西安交大“学术之星”专场报告会举行

日期:2016-09-26 08:42 浏览量:

9月23日晚七点半,西安交通大学"学术之星”专场报告会在西安交大科学馆101举行。此次报告会由研工部、校团委主办;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会、能动学院研究生会、理学院研究生会承办;通讯社协办。

胡杰:博士的那些事儿

胡杰,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2012届博士研究生。至今已发表论文 25篇,其中 SCI 论文 21 篇;申报发明专利 4 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 2项;发表学术会议文章/摘要 12 篇,在国际会议上作交流汇报3次。先后荣获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奖,第七届西安交大“学术之星”,第十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等。

胡杰以博士那些事儿为主题,与大家分享读博经历,以及科研和生活所思。对他而言,读博是一场意外。他预想的只是读个本科,但在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先是一不小心选择了本硕连读;而硕士选导师的时候,又选择了硕博连读。5年时光飞逝,他更深的理解了协作与领导,传承和转化。科研方面,他提到首先了解资料,提出问题,心系社会;然后准备实验设计,以问题为导向;设计验证,抓住主要矛盾;最后论文撰写,各个击破,整体润色。同时选择课题时,需要注意新颖或深入,平台和方向,问题和方法,图片和文字等方面问题。

生活中的胡杰关注锻炼和理财等。他更多思考社会与未来,他深情地说到:“当我想到我的理想是为人类疾病做一点点贡献时,我觉得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最后他以鲁迅的两句话结束。

梁瑾:快乐科研 厚积薄发

梁瑾,理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14级博士生。在国际著名SCI学术期刊上发表19篇学术论文,影响因子总和超过132,所发表论文先后总被引用次数为357。发表学术会议文章/摘要12篇,在国际会议上作口头汇报3次。独立撰写了一部自然科学基金,是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 IF:6.723)的审稿人。被评为西安交大第七届“学术之星”。

梁瑾以细腻亲和的方式向同学们娓娓道来她的科研之路,“并没有什么诀窍,只是按着正常的节奏,按部就班的一步步去做。”她讲到,文献阅读方面要厚积薄发,不仅看“热闹”:准确专业的表达,优美的句式句型,漂亮的图片表征。更要看“门道”:合理严谨的文章逻辑架构和创新性。文献阅读是一个识当下,知未来的过程。之后进行实验数据和机理分析,更需要批判性的看文献,以及多看课本形成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提到她的的科学问题的研究方法,戏称“元宵与窝窝头的故事”。

梁瑾科研之余的生活十分丰富。她与大家更多的分享了如何做一个快乐的研究生,这种积极良好的态度让大家感到很轻松。虽然她科研时间并不是特别长,但是她每天都做好规划,提高效率,这样每次完成一件事之后就有满满的成就感。她科研事无巨细,重视与人合作。或许这些就是她取的这般优秀成绩的原因。

刘衍: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刘衍,曾是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物理学硕士;后来在能动学院工程热物理攻读博士。已发表学术论文19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最具学术影响力期刊4篇),EI检索论文2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项。曾获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西安交通大学优秀研究生等荣誉。

刘衍作报告分享时,话语幽默风趣,形象生动。他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题与大家分享他的科研经历与感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语双关,既表现了他南征北战,困难重重仍坚持不懈的精神,又巧妙的说明了他的研究主要问题:钢铁工厂节能技术。他强调科研中的沟通与交流,要与“巨人”交流——文献,与“自己”交流——记笔记,与导师交流要虚心积极主动,以文会友要注重质量,与团队交流,与“50岁的自己”交流——锻炼身体,社交活动。

最后他梳理了在交大的十年。学科交叉,一路向北,从物理到能动再到建筑,从西安交大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他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在报告会的最后,他诚挚感谢理学院和能动学院十年的精心培养。

报告会分享结束后,三位学术之星与现场观众互动,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并对“如何找到创新的科研点”的创新性问题做了详细的回答,赢得阵阵掌声。

能动学院研一的隋志强同学告诉记者,听了报告会之后,他更好的熟悉了科研的方法来源,撰写论文的基本技巧,查阅资料和整理文献等问题,对以后的科研方向有了一定的判断,也了解了一些前沿问题,并且向记者展示了他精心做的笔记。

“学术之星”报告会由党委研工部和校团委共同联办,旨在为广大研究生搭建交流分享平台,在研究生中树立科研先锋和模范榜样,引导更多研究生提升科研水平、快乐科研和生活。本场报告会也是本学期“学术之星”讲座的首场,近期还会推出更多类型的专场报告。

文字:研工部 通讯社 朱环
编辑:董 喆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