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今日交大>正文
今日交大

贤者对话青春:“邮痴”柯大钢老师与南洋书院15级学生党支部“漫谈邮票”

日期:2018-05-30 10:45 浏览量:

5月30日下午,南洋书院东九舍13楼迎来了这样一位集邮爱好者,现为离退休第七党支部支部书记的柯大钢给南洋书院15级电气党支部和15级计管测党支部带来一场特殊的报告——“漫谈邮票”。他说:“邮票见证了许多历史,带给我许多‘邮谊’,这些都是无价的”。柯大钢的报告从自身集邮兴趣出发,讲述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谈到了老一辈知识分子对党的信仰与忠诚。

柯大钢,1942年生于上海,59年考上北洋大学,即天津大学,后来在交大管理工程研究班获得第二学位,曾任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

柯老师首先讲述了自己和邮票的渊源。柯老师家中兄弟姐妹四人,柯老师的父亲为补贴家用在江苏的德国洋行工作,所以柯老师与父亲的联系常常使用书信。1951年家里收到父亲的第一封信,信上的邮票开启了柯老师的集邮之路。柯老师兄弟都酷爱集邮,两人的“邮谊”建立在他们的亲情之上,甚至比亲情更加深厚加,坚不可摧。1962年因为组织的分配哥哥去了东北,临别之际,柯老师将自己的邮票全部送给哥哥作为礼物。后来他也听从组织的安排放弃了上海的工作来到西安油漆总厂工作。他说:“听党的话在我们心里已经是非常根深蒂固的思想了”。

报告中,柯老师分别从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社会性、国际性等几方面给同学们讲了集邮的意义。当讲到邮票的社会性时他再一次讲到一段“邮”谊--那是他和素未谋面的邮友的故事,当时他在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后给同样热衷于集邮的作者写了一封信,从而二人相识。因为集邮结缘,柯老师每当想收集北京新出的邮票时都会联系这位邮友托他帮忙买一套,二人虽素不相识,但对集邮的热爱却让他们互相信任。后来柯老师特意去北京拜访了这位书信往来许久的老友,才知道这位先生的年纪竟比柯老师还大,二人一见如故,至今仍保持联系。

除此之外,柯老师还向支部成员科普了邮票的相关知识,并展示了他多年来收集齐全的德国邮票。

柯老师虽已有76岁高龄,但是仍坚持站着为支部同志们讲了两个小时,并与支部成员亲切交流。柯老师表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使得书信这一传统的交流方式日渐式微,而一枚枚小而精美的邮票则是传统通信时代的见证者。在四十多年前,柯老师响应组织的号召来到西安,带着他大学毕业以来收集的邮票,投身于西部建设。柯老师将弘扬传统、无私奉献、西迁精神等宝贵精神财富融入到一张小小的邮票中。通过这种形式的交流活动,柯老师希望可以激发青年同志对于集邮的兴趣,更多地关注邮票和邮票背后的故事,继承优良传统,保持不懈奋斗。

文字:南洋书院 杨贵东
图片:南洋书院
编辑:腾飞工作室 周弋馨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