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今日交大>正文
今日交大

争鸣以善思,微言以广达

微宣讲团第四期“争鸣”读书会举行

日期:2020-06-04 09:54 浏览量:

一次成功的宣讲离不开丰富详实的宣讲材料,一个宣讲人的成熟离不开日积月累的知识储备。为了开拓宣讲人的视野,启发宣讲思路,响应建设思想交大号召,西安交通大学学生微宣讲团(筑梦社)于5月31日晚7点线上召开第四期“争鸣”读书会。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梁辉,社团指导老师陈晨、高健雪以及20余位社团成员参加读书会。社团策划联络部部长强伟主持读书会。

此次读书会以《中世纪的欧洲大学》作为主题书籍,作者海斯汀·拉斯达尔以详实的史料、开阔的视野,对大学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多层次、全方位的论述,详细地介绍了世界上最早的萨勒诺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和巴黎大学的形成过程。在作者这样的一个描述中,隐含着大学兴起和衰落的秘密,对今天大学的发展有所启示。

在导读环节中,强伟向大家介绍了《中世纪的欧洲大学》的目录,对这本书的内容做了一个简要的概括。他表示,此次读书会重点关注中世纪欧洲大学诞生的文化土壤、其蓬勃生命力背后的社会契机以及其与神学密不可分的联系。针对这些讨论焦点,强伟向大家公布了预先发起的“对大学起源的了解”调研结果,大部分调研对象对大学起源有所了解,但对于影响大学起源的因素和神学与哲学的差异等细节问题各有所见。

在分享交流环节,大家围绕“如何理解神学在中世纪欧洲大学兴起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中世纪的欧洲,大学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而此时书院在两宋时期得到蓬勃发展,但为什么书院没有成为最后的大学,哪些原因导致了中国和欧洲教育的差距?”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成员们都分享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针对“如何理解神学在中世纪欧洲大学兴起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社团成员闫天怡结合自身访学经历,将欧洲大学气质与城市印象联系起来,从教会物质文化控制与大学学术独立性要求这一矛盾的弥合论证了神学对大学诞生的影响。闫天怡认为:“欧洲社会对神学人才的需求,追求理性的需求,以及教会对教育的压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的产生和成熟。”社团成员刘昕奇则分析了神学的概念和大学的内涵演变,着重讨论了早期大学教学场所多是修道院和教堂、管理人员多兼神职地位较高等联系。刘昕奇认为:“早期的教会与大学密不可分,以被誉为“大学之母”的巴黎大学为例,他的前身就是巴黎圣母院的主教座堂学校和圣维克托的教规学校。”

针对第二个问题,社团成员王钰莹回顾历史,认为:“我国书院未能成为现代大学原因包括‘学而优则仕’的单一人才导向、政府控制的半自治模式、只受政治驱动的利益取向。”邹思捷对这一问题则是强调“差异”二字,认为:“欧洲王权势力较小,给了大学以充足的发展空间,反观中国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并没有得到动摇,而是随着其思想的哲学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了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

3位与会老师对本次读书会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梁辉从时代环境出发,向同学们分享了部分国内外大学的发展渊源,阐释大学既是象牙塔又必须与时代同向同行,才能真正发挥大学职能。他同大家分享了对创新港的定位认识,鼓励大家利用宣讲,团结更多老师同学,把自身学习融入创新港的对外交融与对内学科交叉中,促进学校发展。

在阅读书目推荐环节,主持人向大家推荐了芝加哥大学教授约翰·米尔斯海默写的《大国政治的悲剧》,作者在书中通过对世界主要国家间的战争及关系的发展演变,阐述了进攻性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有助于帮助我们理解现阶段的大国行为。

巴尔扎克曾言:“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生命在发展中得到延长,因为思想是衡量生命的尺度。分享与交流的过程就是思想碰撞的瞬间,“争鸣”读书会带你我品味生活,启迪智慧,收获成长。

下一期“争鸣”读书会,静候君至,言世界千万变化,析世间万千芳华。

文字:筑梦社 姚谦 付涛
图片:筑梦社
编辑:朱凡煜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