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米赛道,以分秒定输赢;棋海博弈,以落子论成败。创新创业的力量,该以什么分高下?
金秋十月,海滨厦门。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比拼闯劲、比拼脑力,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即将开启最后的较量。
这是一场持续了3年多的高手过招。2015年,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启幕。3年多来,2257所高校、225万学子参赛、55万个团队项目……一个个硬数字,标注着中国青年创新创业热情的井喷式增长。
这是一把撬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扳手。3年多来,以大赛为抓手,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开设23000余门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建立2.6万余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200个全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一连串举措,厚植了中国双创人才的成长沃土。
聚合中国最年轻的创新力量,赛出中国创新的“最强大脑”。
“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率已达3%,超过发达国家1.6%水平近一倍。”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眼中,当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开始重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这种聚合与比拼,是一种审时度势的力量积蓄,创新创业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青年一代创新创业生力军不断壮大,正在奋力跑出中国创新的加速度。
锻造一支敢闯会创的青年生力军
安上机器“眼睛”,当顾客走进商场,就能通过其行走路线和拿取的商品,分析出他最感兴趣的商品是什么;信用卡大小,摸起来软软滑滑的,一张其貌不扬的“纸”,引得众多手机巨头竞相下单;只要带上“手套”,就能让聋哑人开口“说话”,“听到”普通人的声音,实现正常的沟通交流。
这些听起来酷炫无比的事物,不是科幻。作为从历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它们蓬勃着创新因子,焕发出强大活力——
机器“眼睛”,是名叫“光珀”的新一代固态面阵激光雷达,既可以在多种场景下三维测距,还能运用大数据分析处理;
“纸”的学名,是“吸波导磁片”,又轻又软,能为电磁识别信号提供有效通路;
“手套”上,“机关”密布,通过采集相应的手势信息,可将手语表达翻译成语音信息,正常人的语音通过识别后,又可转化为聋哑人熟悉的手语或图片,显示在手机屏幕上。
是什么力量,让一群当今中国最年轻的“最强大脑”聚合起来,以智慧之光点燃创新火种?
环顾新一轮蓄势待发的科技和产业革命,这是放眼未来的胸怀——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
审视我国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深植于现实的沉思——互联网新业态的迅猛发展使人才出现行业性数量短缺,暴露出人才培养的短板。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时代召唤。
激发大学生创造力,促进赛事成果转化,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形成。2015年,围绕上述目标,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开幕。3届大赛,记录下200余万学子敢闯会创的青春身影,涌现出翱翔系列微小卫星、杭州光珀智能科技等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社会效益好的高质量项目,成为我国覆盖面最大、影响最广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盛会。
一场大赛,锻造出一支敢闯会创的青年生力军。
从无人直升机系统、微小卫星,到Niceky自抗凝性高通量血液透析器、终极发动机……注重学科交叉和跨行业创新,体现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轮工业革命重点领域的前沿趋势和最新成果,一大批高精尖项目竞相涌现,青年学子创新创业的热情被激发点燃。
机器“眼睛”源自实验室里的三维成像技术,定制卫星的“造星团队”由12名教师、20多名研究生共同组成……越来越多沉睡在实验室里的成果被唤醒,师生共创已成为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打造中国产业升级驱动力的重要手段。数据显示,第三届大赛的金奖项目中,师生共创的比例达到20%左右。
“当创新创业成为国家战略,我们也深感青年一代责任重大。”匠心云涂项目核心成员、西安交通大学学生钱旦告诉记者,在他们团队,有这样一个共识,“我们创业不为致富发家,就是为了改变高科技涂层产品必须依赖进口这个现状,真正学以致用,发挥自身价值。”
撬动一场深入肌理的教育改革
申请发明专利135项、获得授权62项;近11年申请的内燃机燃烧发明专利统计排名国内第一、世界第九;首次在世界范围内实现柴油机与汽油机的统一……
一连串硬气的数据,让大连理工大学的“终极发动机项目”一举夺得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的金奖。而这支团队的核心成员,都是该校的在读学生。
“除了本身的兴趣外,关键是学校提供的创新创业学院这个平台,把我们聚在了一起。”说起成功的原因,团队创始人、大连理工博士生田华直言学校教育功不可没,为了帮助更多年轻创客解决盲点,大连理工大学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组织学生深入企业了解运营模式,“课堂教育+体验实习+创业实战,让我们的创意创新创业真正融合了起来”。
创新型人才到底该怎么培养?创新创业究竟该怎么教?
当培养青年创新生力军的理念成为共识,现实的挑战却不容忽视:长久以来,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缺系统课程,和专业教育两张皮;缺合格师资,没有创新创业经验的教师只能照本宣科;更缺育人合力,学校、企业、政府难以拧成一股绳。
“大赛是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的大检阅,但它不仅赛项目,更赛育人。”吴岩说,大赛不仅是参赛团队创意、创新、创业项目的对垒,更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交流的重要平台。“像一把‘扳手’,撬动高等教育内部的深刻变革。”
3年多来,以赛促教,一场深入高等教育肌理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正在发生。
瞄准“系统化、有层次的课程体系匮乏”的痛点,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不断完善。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四进四出”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学业生涯的全融入、全覆盖。该校还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化教材,引入最新的创业实践和案例支撑,并在校园内构建了“普及实践层、创新提升层、重点扶持层”的三层众创空间。
向着多样性、个性化的教育需求发力,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在不断优化。在浙江大学,已举办十届的“蒲公英”大学生创业大赛孵化出300多支创新创业团队;以科研训练为载体,“长时间实习计划”“探究性实验”等重点培育创新精神;紫金创业元空间等基地建设则推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对接,引导性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和支撑性的创新创业实战平台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链条正在形成。
解决以往“九龙治水、各自为政”的弊病,创新创业教育合力在不断汇聚。在武汉大学,独立设置的创业学院统筹全校创业教育,本科生院、研究生院负责创新教育与实践,校团委与学生工作部门负责组织创新创业活动,就业中心、产业部等负责创业管理与服务,各部门分工协作,共同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则汇聚行业部门、科研院所、企业优势资源,探索建立产业化学院,构筑教育、培训、研发一体的共享性协同育人实践平台。
“近年来,教育部组织修订了92个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出台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相关文件;每年组织近千所高校的20万大学生开展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范海林表示:“可以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触角已延伸到课程、教法、实践、教师等人才培养的各个重要环节,呈现多点突破、纵深发展良好态势。”
激发一种为国为民的责任担当
“石漠化、风沙大、烈日悬空雨难下。七分种、三分收、苞谷洋芋度春秋。”这句俗语形象地展现了云贵高原乌蒙山区气候恶劣的自然条件。可就是在这片昔日只能长出玉米和土豆的贫瘠土地上,却有960亩田地变了面貌:点缀着细小紫色花朵的丹参枝繁叶茂,宽枝大叶的滇重楼结着鲜红的果实,绿油油的旱半夏葱葱茏茏。
这里,是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学生赵庆早负责的“彩云本草”项目基地。作为大赛“大创扶贫”的重点项目,截至2017年年底,该项目已带动200余户农户创业就业、吸引40余户农户返乡创业就业,切实提高了农户们的经济收入。
创新创业,不是做虚无缥缈的妄想,而是要与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脱贫相结合,以青春之奋斗领航民族之振兴。从第三届大赛开始,组委会从参赛学生中公开招募了百余支大学生创业团队走进延安,组织实施“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了解国情民情,帮助革命老区人民脱贫致富。今年,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从福建古田、江西井冈山、陕西延安、山东沂蒙山、河北西柏坡到安徽小岗村、宁夏闽宁镇,各地各高校广泛组织省级和校级对接活动,累计有2238所高校的70万名大学生、14万个创新创业项目参与活动,对接农户24.9万户、企业6109家,签订合作协议4200余项,产生经济效益近40亿元。
在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的征程上,大赛已经超越了对垒、比拼,升华为一堂人生大课,激发了青年学子们为国为民的责任担当。
“当我参加‘红旅’项目,在梁家河看到总书记住过的窑洞、当年带村民一起建的沼气池时,心底真是无比感动和敬佩!我也想将自己的项目与村民们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来自厦门大学的新疆学生艾萨·阿尤普是“毓成优选”项目的创始人。连续两年,他们利用互联网技术,帮助新疆农民卖红枣、秦岭深处的蜂农卖蜂蜜:“我前不久回到了新疆,又实施了一个新的‘互联网+双语教育’扶贫项目,希望能通过互联网帮助南疆农村地区少数民族群众提高汉语水平、法律意识和非农职业能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蒜泥科技”项目则给乡村孩子们带去了会跳舞的机器人、3D打印机、地震探测仪等农村罕见的教学工具,“扶贫先扶智,我们希望用这些教育资源为乡村孩子们播下科学梦想的种子。”
赵庆早的“彩云本草”延伸项目“三棵药一窝蜂”也在云南省禄劝县团街镇高家村后山村民小组挂牌启动,其保留原有的中药材种植环节,发展以中药材花粉作为养殖蜜蜂的蜜源、产出药蜜的项目。200亩基地上,800多个蜂箱有序排开,成千上万的蜜蜂为农户采集出最甜美的日子。
历经3年打磨,启幕在即的第四届大赛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张亮丽名片。吴岩说,截至目前,第四届大赛已吸引67万支参赛团队、260万名大学生,有北美、欧洲等地区50个国家的600个项目参加国际赛道。“我们将办好大赛、推动各地各高校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载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原文刊载于2018年10月12日光明日报01版
报道链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8-10/12/nw.D110000gmrb_20181012_1-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