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今日交大>正文
今日交大

一附院结构性心脏病科正式成立

日期:2016-06-15 15:04 浏览量:

近日,一附院结构性心脏病科正式成立。结构性心脏病( structural heart disease)是近年心脏病领域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泛指一大类先天性或获得性的以心脏和大血管结构异常为主要表现的心脏疾病,如传统定义的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疾病和心肌病等。在过去十年中,结构性心脏病诊断及治疗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成为了当今心脏病领域的一大亮点,未来的发展引人瞩目,因此一附院抓住契机,为了患者更精准化的治疗,满足社会医疗需求,成立了结构性心脏病科。

结构性心脏病包括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血管结构异常,既包括先天性也包括后天获得性疾病。结构性心脏病科的主要研究对象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病、心包疾病等的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痛苦小等特点,是心血管内科极具拓展前途的领域。一附院结构性心脏病科是我省最早开展结构性心脏病介入诊断和治疗的专业科室,现有医护人员38名、其中主任医师4名、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6名,拥有国际最先进的心脏超声诊断系统和心脏导管室、监护病房。拥有的各种必要的先进抢救治疗设备如多功能心电监护仪、呼吸机、除颤器、起搏器等,能对床旁除颤、起搏、呼吸支持、有创血液动力学监测等急救诊疗操作提供有力保障。在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瓣狭窄、二尖瓣狭窄、心包疾病的介入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对复杂病例的治疗技术省内领先,获得多项科研奖励。

先天性心脏病一直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外科手术曾是其唯一的治疗办法,且创伤大、痛苦大。1994年,在美国刚提出“封堵器介入根治疗法”不久,从事10年心脏病研究的张玉顺主任就敏锐地抓住这一信息并进行大胆尝试。在1997年把封堵“引”到中国,创造了多个世界和国内第一。1998年,张玉顺主任在世界上首次提出“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房间隔缺损大小,选择封堵器治疗的方法,打破了国外食道超声心电图加球囊测量的“金标准”,走出了一条根据我国设备、资金情况实施介入治疗心脏病的新路子,并随着他在手术器械国产化上的不断改进,让中小医院实施介入疗法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成为可能。2000年,对先天性心脏病大孔患者的治疗实现突破,成功放置的直径38毫米封堵伞创下了当时的世界之最;2002年,成功为一例膜部室间隔缺损的患者封堵,成为先天性心脏病在该领域完成的世界首例介入封堵手术,并比世界水平缩短了60多分钟;2014年,成功实施西北首例左心耳封堵术;在国内第一个完成多孔病人心房撑双伞手术,据粗略统计,张玉顺主任已进行先心封堵术2万余例,数量和技术上都是世界领先,获得了中国“封堵第一人”的至高赞誉。近年来,针对青年人频发的脑梗现象,张玉顺教授又将研究方向瞄准了脑血管病,积极研究并提出“洞在心,病在脑”的理论,最新编撰成册的《卵圆孔未闭和脑血管疾病》再次为世界医学界开启了新的思路。

一附院结构性心脏病科的成立,预示着一附院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外科手术与介入治疗相结合的国际化创新奠定基础,更好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并帮助从业人员提高业务技术,培养更多基层的优秀人才来从事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专业领域的建设。

文字:一附院 纪晶晶
编辑:星 火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