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今日交大>正文
今日交大

【西迁新传人】刘小勇:以苦干实干破解货车ETC称重难题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19-03-21 10:54 浏览量:

熟悉交通领域的人都知道,货车ETC对称重系统要求很严苛,得满足高精准度、高置信度、高通行率的“三高”要求,从中国货车ETC的研究应用及试点来看,目前称重技术仍然是该领域的瓶颈。陕西四维衡器科技有限公司创新研发的“高精度整车连续跟车称重系统”(简称ETC-WIM),能有效满足货车ETC系统的“三高”技术要求,实现了货车动态称重领域重大突破。

近日,这项将对货车ETC项目实施和推进具有重要意义的技术发布会,ETC-WIM新技术发布会在西安交大召开,陕西四维衡器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建军点赞了一个人,他叫刘小勇。

刘小勇是西安交大电信学院自动化科学与技术系副教授,一直致力于实时信号分析及振动谱均衡控制、智能仪表及嵌入式应用的研究工作。这个皮肤黝黑、质朴忠厚的西北汉子,正是研发团队的带头人。

(一)

故事的缘起,要追溯到2016年。

创建于1992年的陕西四维衡器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衡器制造业的骨干企业,是(整车式)公路自动衡技术的首创者和先行者,一直引领着行业发展。2016 年,由江苏省交通控股集团组织,江苏省计量科学研究院、西安公路研究院负责检测,开展了为期半年的全行业整车称重产品在实际应用环境下的性能测评,四维衡器整车称重产品以高出第二名18分的成绩荣获全行业第一。

这项荣誉令整个公司都很振奋,将概念落地成为产品,真正在货车ETC项目中发挥作用,自然成为了这个衡器领军企业新的目标。

新技术的研发难度可想而知,作为西安交大校友,王建军自然而然想到了母校,最终找到了刘小勇。2017年11月,刘小勇接到了这个校企合作项目,带着自己的学生和公司的5名研发人员,全身心投入到项目研发中,心无旁骛,风雨兼程。

(二)

从接到研发任务,到ETC-WIM新技术发布,仅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你可能不敢相信,这项新技术,诞生于一间不足15平米的简易安置房。驱车近200公里,历时两个多小时,记者才来到了这个位于宝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试验场地。

40亩的土地上,一间简易安置房显得有些孤零零的,货车驶过房前的试验设备,尘土飞扬。记者说这试验环境有点差,刘小勇却说现在环境已经很好了,他能和学生在房间里好好坐着监测实验数据,带来的水也能喝口热乎的了,“天冷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在房间生炉子。”刘小勇说。

而最开始的试验场,甚至连简易安置房也没有。没有电源,他们就带上发电机;没有桌子,他们就找块石头当办公桌,坐在地上监测数据。夏天的高温暴晒、蚊虫叮咬都不是最难熬的,最难的是冬天。要在凛冽的寒风中,一呆十几个小时,多厚的衣服都不管用,在电脑上进行算法测试时冻僵的手指根本不听使唤。“我以前从来没觉得陕西的冬天有多冷,去年是真切感受到了。”

如今已是阳春三月,宝鸡的温度中午最高时能达到20°C,但刘小勇车的后备箱里依然备着一件棉衣。“有点冷怕了。”刘小勇笑着说。

说起这件事,王建军非常感动。“当时没有想到会耗费这么长时间,要不我们肯定提前把房子装好。虽然条件很艰苦,但刘小勇老师一句怨言也没有,踏踏实实做实验,很令人感动。”

(三)

在刘小勇看来,环境条件艰苦不是最难的,技术难题攻克不了才最揪心。

ETC-WIM新技术研发的瓶颈期和突破期是在2018年12月。刘小勇说,当时货车走停称重的置信度总是达不到要求,“有天晚上想了各种办法,技术还是不能突破,当时觉得特别迷茫,沮丧极了,晚上躺在床上就直接睡了。”

虽然很沮丧,但他却一点都没有表现出来。用他的话说,自己是团队的主心骨,这股劲儿不能泄了。

柳暗花明又一村。反复的思考不是白费功夫,第二天一大早,刘小勇突然灵感就来了,技术瓶颈也很快随之突破。

因为要采集数据,刘小勇时常往宝鸡试验场跑,最长的一次是今年过年前,整整一个月,直到腊月二十八才回家。平时采集数据、分析算法、优化系统,刘小勇坚持当日事当日毕,当天发现的问题当天解决,在试验场工作到晚上八九点是常事。

刘小勇的踏实严谨,让陕西四维衡器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吝晓龙印象颇深。“有一次做实验,我们认为跑的车次数据已经差不多了,但刘老师认为还不够,又用同一种方式继续跑了3、4个小时的数据,他一定要确保数据算法的可靠性。”试验场负责人杨伟伟更是感慨:“刘老师无论刮风下雨,那可真是雷打不动。”

刘小勇有一个厚厚的黑色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的全是实验数据。就这样凭着对技术追求的信念,刘小勇带领团队研发出了ETC-WIM新技术。

(四)

“刘老师代表的是西安交大,交大老一辈艰苦奋斗的品质,在刘小勇老师身上表现的非常明显。”王建军这样评价。而这种精神气质,正是传承的力量。

刘小勇师从施仁教授。施仁教授是当年西迁大军中的年轻教师,与万白五、胡保生等一起参与组建了西安交大自动化系。导师身上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对刘小勇影响很大。“施老师80多岁了,还时常到教研室看看,关心学生的培养,学科的创新发展。”

刘小勇也亲身践行,默默影响着自己的学生。研究生焦勇博经常跟着导师一起到宝鸡做实验。在他看来,自己的导师做起科研来像“拼命三郎”,每天在教研室都要到晚上11点以后。“同学都熬不动提前走了,老师还在忙碌。”说起这个,焦勇博的脸色有些发苦,“但刘老师也让我明白一个道理,有些东西只要你投入进去,也许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说起对西迁精神的传承,刘小勇回答得分外朴实,“作为西安交大人,我想每一个人都能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点点滴滴就能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最终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就是最好的传承”。

文字:朱凡煜 胡晓楠
编辑:星 火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