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今日交大>正文
今日交大

【实践在路上】交大学子的变废为宝之旅——垃圾分类调研

日期:2017-08-23 21:55 浏览量:

随着西安市的不断发展,城市垃圾处理问题逐渐进入了公众视野。目前西安市唯一的垃圾处理厂可能在3年内完全饱和,“垃圾围城”困境已经逐渐凸显。面对西安的生活垃圾的处理问题,我校环境协会实践团队近日走进作为西安市农村垃圾分类试点之一的长安区子午镇北豆角村进行调研,在清洁西安、美丽农村的路径上迈出了交大学子的步伐。

曾经在很多人心中,乡村的画面都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小溪和开满野花的山坡,它是人与自然直接接触而形成的美妙的协调。但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和生活垃圾的急速增长让乡村的环境迅速恶化。垃圾围河、围村现象屡见不鲜。

“垃圾分类”无疑是冲出围城的有效方法。垃圾分类现状如何?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什么问题?在农村地区进行垃圾回收模式是有效创新还是形式主义?这个暑假,交大实践团队围绕乡村垃圾分类试点,通过采访、问卷、走访等方式深入垃圾分类的现状,走近垃圾回收新兴行业,寻找垃圾处理的有效方式。团队主要由有较为丰富的调研经验的同学组成,队员先前还曾赴西安市高陵区的何村、张家村等垃圾分类试点村调查,大家对此次北豆角村的调研都踌躇满志。

7月27日下午,实践队伍顶着烈日到达目的地。北豆角村虽是一个中小规模的村子,但由于距离主干道不远而发展迅速;村子里水泥地规划整齐,很多村民都新盖了房子不久,村子里新老房子高低不齐,隐约之中可以感受到村子近年来所经历的变化,新旧事物混合碰撞;如同新实施的垃圾分类政策一样,改变正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当地的村民之中新的观念正在成长。

居民家门口垃圾桶内情况

沿着干净整洁的村道走着,可以看见每家每户门口都放着同样的垃圾桶。队员们非常耐心地查看各个桶里情况如何,发现大部分人家桶里的分类都比较到位,试点初见成效。北豆角村垃圾采用可腐烂与不可腐烂的分类方法,这和高陵调研时了解到的情况一样。

了解完基础情况后之后团队分为三个小组,分别采访子午镇街道办负责人、北豆角村村委和当地村民。尽管刚开始时在采访村委时遇到一些困难,但经过队员的耐心解释后顺利地完成了采访。据村委王书记介绍,北豆角村拥有者235户常住居民,人口将近1000人。垃圾分类政策实施于今年3月份开始,5月份开始运行垃圾银行;至今试行效果良好。虽然可腐烂与不可腐烂的分类方法不能将垃圾一次分类到位,但由于这种分类方法适合如今的农村的实际情况,因此村民的接受程度也普遍较高;相比之前未分类直接处理已经有了非常大的进步。村中的可腐烂垃圾最终运到子午街道的处理站进行堆肥处理,生产出有机肥奖励给垃圾分类做得好的村民,不可腐烂垃圾则通过垃圾填埋等方式处理。

子午街道阳光堆肥房

在采访结束后街道负责人带领团队成员参观了当地的阳光堆肥房和污水处理厂。阳光堆肥房屋顶由数块透明的太阳能采光板拼接而成,室内安装了透风口、淋水喷头等供氧增湿装置,地面由水泥浇筑并且铺设了收集垃圾渗漏液的下水道。新塘边镇垃圾中转站共有6间“阳光房”,每间处理房可堆放垃圾20立方米,屋内垃圾集纳满以后,冬天需60多天制成高效有机肥,夏天仅需四五十天,是有效的垃圾处理手段。

子午街道污水处理厂

在参观结束后我们的队伍带着宝贵的访谈资料踏上了回校的路。这是此次调研阶段的收官之战,但团队为美丽中国、美丽农村而行动的脚步才刚刚踏上征途,随着调研资料的进一步收集和整理,团队最终将会有完整的调研报告呈现,为美丽农村的建设献上交大学子的一份力。

文字:电信学院 苗鸿易
编辑:力 行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