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西安交大坚持“三个面向”,构建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受到了社会媒体的热切关注。近日,文汇报记者专访王树国校长,在今日文汇报国内版头条的位置刊发“创新港:西部发展新引擎”的文章,对创新港的理念和定位进行了深入分析与解读。现全文刊登如下:
在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沣西新城,一项国人瞩目的建设工程正在推进,几年后,一个开放式的“智慧学镇”——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以下简称“创新港”)将拔地而起,到2018年,这里将建成“校区、园区、社区”功能集成的“社会学镇”和科技创新的国家级示范区。届时,从全球招募的学科精英、科研人员以及高校师生等2.5万人将集聚于此,聚焦国际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展开集智攻关。
这是教育部和陕西省共建的国家级项目,也是西安交通大学深度参与国家创新驱动和“一带一路”战略推出的重大举措。业内人士称赞此举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新引擎”。
这是一座精准对接未来创新发展需要,培养高端人才的“港湾”;这是“校区、园区、社区”三位一体的创新体,技术与服务的结合体,科技与产业的融合体。建设者表示,要力争打造成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交大样板、新型城镇化的西咸示范和科技创新的国家级示范区,促进陕西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西安交大党委书记张迈曾说:“西安交通大学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把创新港建成承载创新驱动的坚实平台,建成承载‘一带一路,宏观战略实施的坚实平台,建成承载‘三个陕西,(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建设的坚实平台。”
智慧学镇:探索21世纪大学新形态
“一个高地、一个亮点、一道风景、一张名片”,这是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给记者描绘的创新港愿景。他说,西安交大决心通过西部科技创新港这一崭新平台,引领中国西部乃至“一带一路”的创新发展。“将来的创新港会成为人才聚集的高地、科技创新的亮点、‘三个陕西,的田园学镇风景、中国亮丽的自主创新名片。”
他告诉记者,21世纪的中国正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创建西部科技创新港,动力源于习近平总书记的“三个面向”,源于“一带一路”、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后的“迸发”。
王树国一直在思考高校的服务和引领社会问题。他说,21世纪科技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更新速率特别快,社会科技力量蓬勃兴旺,新成果越来越多,在某些方面已经走在了高校的前面,“很多创新性的成果源自于企业而不是高校,很多原创性成果果子结在了社会,包括机器人、无人机,以及一些重要的高精度仪器设备。社会产出的新成果越来越多,而且很多新成果高校还没研究呢,社会上已经出来了,这就给高校一个巨大的反向刺激。也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就一直在反思,21世纪的大学是不是还是这个形态?如果还是的话,那必然会被社会边缘化。”
王树国认为,“大学必须成为社会前进的发动机,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就是想破解一个症结,那就是大学必须与社会深度融合,而不是把校园封闭起来,孤立于社会之外。”创新港的思路与建议提出后,迅速得到陕西省、教育部和国务院有关领导的高度肯定。
这个被称作“智慧学镇”的创新港,实际上就是21世纪大学的一种新形态,总体规划分为“一廊、三核、四绿楔、五板块”。一条连续的城市绿带穿越小镇中间区域,两旁分布商业、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四个楔形绿地如同四条中央绿廊,构建起小镇的城市骨架,划分出五个学镇功能区,兼具教育科研、产业聚集、城市配套等多重功能,实现产城一体的市镇构想。
王树国说:“它不是新校区,不是简单物理空间的腾挪扩张,而是大学形态质的变化。我们要把它建成21世纪中国一流大学的新模式。通俗地说,它既是大学,又是社区,既是高端人才的蓄水池,又是文明知识的传播器,既研究世界前沿,又非常接地气。它是一种开放式的形态,在开放的环境中,让人才在和社会的交融中成长,在科技创新中历练。”
创新之港:打造自主创新源头供给
60年前,交通大学师生从上海挺进西安,向西创业;60年后,西安交大再次西进二次创业,两次创业都创造了“交大速度”。目前,创新港建设紧锣密鼓,施工建设与人才引进、实验平台组建等工作正以“奔跑”模式同步推进———
去年4月,创新港项目正式签约入驻西咸新区;5月,西安交大发起成立的“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总部落户创新港;8月,陕西省和教育部在陕举行动员大会,项目迈入实质性建设阶段;10月,教育部与陕西省签署共建协议。
该项目将在两年左右基本建成投入运行,5年时间展现出风采。分两期进行,一期2018年9月科研、教育板块投入使用,二期2020年全面建成。“预计两年后,大规模的实验设备、师生和研究人员将全部入驻。”
校领导用“大平台、大项目、大装置”概括创新港。“从外型上看,它是一个学镇,里面是一个没有高耸围墙的功能区,是社会功能区域层次单元,研究学习氛围非常浓厚,但又不排斥对社会的开放性和服务性,它对任何人都是敞开胸怀拥抱欢迎的!”“这里是瞄准‘三个面向,研究阵地密集的地方,也是海内外人才聚集的地方,更是跟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创新合作的地方,在这里,海内外人才聚集,才思涌现,智慧的火花将遍布整个区域!”
他告诉记者,这一项目建设涉及国内外上百家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甚至一些重要的投资公司财团。据了解,整个项目建设需200亿元资金,其中科研、教学板块会投入100亿元,这里面包括设备50亿元、空间建设50亿元。钱从哪里来? 主要是西咸新区交大科技创新港发展有限公司 (由西安交大、西咸新区共同出资注册成立) 和社会资源,采用市场化手段融通资金,其次是政府方面会支持一部分。“根据测算,从经济层面来看,大概10年左右时间基本上能够趋于平衡,并最终实现项目整体经济效益的盈利。”
聚焦国家战略目标,创新港以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信息技术、航空航天、大数据、生态环保、生物医药等重要领域为主攻方向,规划了科研、教育、转孵化和综合服务配套四大板块,将围绕工、理、医、社科四大方向,建立起23个研究院。其中,工程学科板块,拟设8个工程技术院;基础学科板块,拟设4个科学研究院;生命医学学科板块,拟设6个研究院;人文社科学科板块,拟设5个研究院。每个研究院都是跨学科的,并与世界500强企业共建校企联合研发中心。
目前,创新港已与美国3M公司、韩国LGE公司、中国百度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并将与同在沣西新城的西部云谷相互呼应,形成人才、技术、产业聚集优势。西部云谷已成功引入紫光软件、卖疯乐等51家电子信息及电商类企业,微软、IBM以及国内四大电信运营数据中心等重量级企业已经入驻。
一位资深教育界人士说,西部科技创新港一旦做成,西安交大将会脱胎换骨,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将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
(本报西安3月26日专电)
文章链接:http://wenhui.news365.com.cn/html/2016-03/27/content_401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