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下午,电信学院管晓宏院长应崇实书院的邀请,面向崇实书院2015级、2016级入党积极分子及学生代表,讲述了名为“追寻追寻者的足迹”的讲座,以帮助学生思考信仰的内涵,并寻找自己的信仰。
“理想、信念、信仰到底是什么?没有人可以给出准确的定义,但缺失了理想,没有信念和信仰的支撑的人生注定是平庸与不完整的。”管院长借由《绣红旗》视频切入讲座主题,从1949年国民党保密局关押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宁死不屈,慨然赴死切入,娓娓道来那个时代的信仰与坚守。江姐,江竹筠,一个弱女子,面对严刑拷打,她心怀赤诚,绝不叛党,在背叛信仰和保留性命的抉择面前,她毅然牺牲自我,甚至放弃襁褓中的婴儿,她临死前写给弟弟“教我的孩子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在当代可被称为“富二代”的刘国志与罗文斌,荣华富贵近在咫尺,但他们却选择了一条无比艰辛甚至失去生命的道路,那就是为共产主义发光发热。
管老师还列举了美国新闻记者海伦·斯诺与加拿大共产主义者白求恩的例子,二者均在中国抗战期间发挥过重要作用。前者是第一个到达延安的西方人,一生热爱中国,关心中国革命,著写了《续西行漫记》一书,因与中国交好而在70年代前的美国备受排挤,但她至死都不曾放弃凝望东方。后者则是著名的胸外科医生,在中国抗日战争前线救死扶伤,最后因感染病菌而倒在了中国的黄色土地上。管老师认为,白求恩不仅仅把自己看作是“国际友人”,更是中国的自家人,他一生致力于建立社会化的医疗制度,拥有国际化的共产主义思维,正是因为他把抗日战争当成自己的事业,才能如此呕心沥血,不计回报。
管老师通过讲述名人不为人知的故事,揭示信仰对他们人生的影响。他说:“信仰与理想一定要通过自己的思考才能获得结论”。他启发同学们信仰的力量,并在讲座中提出了5个思考题,这些问题另辟蹊径,开辟了思考的另一个维度,一针见血,发人深省。并相应地推荐了5本书,其中包括《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现实》《伊加利亚旅行记》《共产党宣言》《回忆马克思恩格斯》《数学手稿》《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等。
在讲座的尾声,管老师与在场的同学进行了真诚的互动,通过回答同学们提出的若干问题,给予同学们重要启发。整场讲座,通过追寻那些过往历史中先烈的足迹,切实地实现了当代大学生与信仰对话的目的。管院长的讲座生动自如,并结合自身的经历,娓娓道来那些历史典故,亲切可感,如一条小溪流,慢慢滑进学生的心间。同时,管老师的博学多识与思辨思维,更给在场的同学留下了深刻印象。让学生们不禁思考,一个人的信仰是如何支撑起坚定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