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今日交大>正文
今日交大

【陕西日报】杨秀云 梁珊珊:构建特色产业链 实现稳定脱贫

日期:2020-06-17 11:37 浏览量:

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经济界委员联组会时指出,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是我们党对人民、对历史的郑重承诺。我们要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坚持政府主导、统筹发展,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构建特色产业链,阻断贫困发生的动因,形成扶贫长效机制,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产业培育环境。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各种风险,需要建设配套的基础设施,尽可能降低运行成本和交易费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针”。要全面把握发展和民生相互牵动、互为条件的关系,通过持续发展强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通过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创造更多有效需求。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自身缺乏改善能力,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支持帮助,创造更好的产业发展公共设施和专业设施硬环境。前者是地区催生产业的基础条件,可以降低交易风险、减少运输和库存成本,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和持续;后者则为特定产业提供,专注于打通产业链各个节点,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陕西省人民政府与世界银行合作实施的陕西省贫困地区农村社区发展项目,先后投资建设了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水利基础设施、生态基础设施以及农业基础设施等,为农户逐步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

科学遴选和培育发展特色产业。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从全国各地脱贫攻坚实践看,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精准扶贫之路。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前提条件是要根据自身所处区域的资源禀赋结构、劳动力、区位条件、政策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坚持差异化发展原则,正确选择适合发展并能发挥区域优势的农业产业。要立足资源、市场、人文旅游等优势,因地制宜找准发展路子,既不能一味等靠、无所作为,也不能“捡进篮子都是菜”,因发展心切而违背规律、盲目蛮干,甚至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陕西自然生态条件、人口分布、产业基础等差异较大,要通过实施合作社发展计划,立足地区资源禀赋,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坚持精准扶贫,切实提高脱贫攻坚成效。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身生存能力。扶贫不仅仅是救济,更要注重“造血式”精准帮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要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改变简单给钱、给物、给牛羊的做法,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不大包大揽,不包办代替,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发展现代农业、推广良种良法、开发特色产业,需要一定经营规模,也需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引领,不是简单一家一户就能干起来的。贫困地区农村社区发展项目通过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支持合作社完善管理制度,提升经营管理水平,购进生产经营设备,引进外部先进资源,增强生产经营能力,培育壮大产业链中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发挥整体资源合力,提高扶贫效率。农民专业合作社源于乡土,内嵌在农村社会,在精准识别贫困户、衔接贫困户与外部资源、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聚焦产业链关键节点提升整体竞争力。产业和市场主体竞争力源于生产能力的高低。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贫困地区农村社区发展项目在培育扶贫特色产业和经营主体中,强化技术资金支持,提高生产效率,以合作社为最小资助单位,为贫困农户提供充裕的资金购买农资产品,增添农机设备、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科技普及化和农业装备现代化,提升农产品生产效率。通过向农户提供有效的市场信息,帮助其不断优化生产经营决策,同时积极拓展农产品营销渠道,有效解决农产品流通“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农民增收目标。“合作社+农户”凸显规模经济优势。对具备生产能力的群体,合作社统一购买农资、统一销售农资,提供农资农机等大型专业设备,有效降低小农户与大市场的交易成本和市场风险,实现合作社和农户“双赢”局面。

注重技能培训提升职业素养。扶贫价值体现在贫困户主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俗话说,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要加强贫困人口职业技能培训,授之以渔,使他们都能掌握一项就业本领。引导贫困群众参与项目合作社,提升农户的生产能力和管理能力,与合作社形成利益共同体。要重视对农户的种植养殖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销售渠道拓展、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和惠农政策理解等方面素养的培训。重视管理能力和生产技能提升,不仅要提高农户生产技能和职业素养,而且要改变农户对科技能力提升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这有助于根植发展基因,降低贫困发生可能性,巩固好脱贫成果,切实实现“真脱贫、脱真贫、不返贫”,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作者: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杨秀云 梁珊珊)

原文刊载于2020年6月16日陕西日报第5版

报道链接:http://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2006/16/content_729453.html

文字:经金学院 杨秀云 梁珊珊
编辑:腾飞工作室 柴冠坤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