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体捐献事业是人道、博爱、奉献精神的充分体现,能促使医学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近年来,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大,医学部遗体捐献宣传延申到周边区县——咸阳、宝鸡、渭南、汉中、安康、商洛等地。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对捐献事业的理解与支持有了新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签了身后遗体捐献登记表,完成捐献的志愿者也逐年递增。今年至10月底,医学部已办理遗体捐献42例,填写捐献登记的137人,比去年最高记录的同期还增长了10%。大家不懈努力,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西安市红十字会授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西安市红十字会先进集体称号,授予医学部遗体捐献办公室主任徐自力西安市红十字会先进工作者称号。
在医学部的领导下,在各兄弟单位的积极配合下,遗体捐献办公室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宣传遗体捐献理念、普及遗体捐献知识,使得遗体捐献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扩大宣传,普及遗体捐献的重大意义
医学部遗体捐献办工作人员们不辞辛劳下基层做宣传,指导爱心人士填写登记表。发放宣传资料,还附赠小礼物,让大家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了解遗体捐献的意义。为大家讲述身边发生的感人事迹和真实案例以及为医学及他人生命无私奉献的捐献者,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志愿捐献的行列。


设立遗体捐献者纪念碑,感恩生命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遗体捐献事业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越来越多的志愿者进行了登记,捐献的志愿者也逐年递增,为此医学部决定在校园设立捐献者纪念碑,缅怀这些为健康、医学事业献身的人们,尊重逝者,敬畏生命,让生命永恒,精神永存。

创建微信服务平台,加强网络宣传,让信息多元化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让宣传工作更加便利,网上沟通成了重要的传输纽带。为了方便大家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遗体捐献流程和相关事项,办公室建立了微信服务平台和微信交流互动群,构建出一个以“不打扰、快回复、简单快捷通信”为原则的良性网络互动环境,让更多人在网上就能了解到捐献流程的相关知识。
捐献服务工作不断线,24小时接听电话咨询,热情接待登记者
经常有爱心人士因不了解遗体捐献的流程和要求,便会打电话来咨询,办公室人员总师热情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让他们感受、体验到贴心温暖的服务和被尊重的快乐。对于来校登记的爱心人士,大家怀着十分感恩的心去欢迎他们,带他们参观,为他们讲解。年过八旬的王永昌老先生是偶然从报纸上看到电话、地址赶过来的,他说早就有这样的想法,不知道去哪里办理,今天终于找到了。带老人参观完纪念碑和爱心石,老人说他的生命中有两次大的转折点,自己身患两次重疾,都是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救了他的命,一次是胃病术后昏迷了三天三夜,他没敢告诉家人,无人陪护,全靠医生和护士守着他,硬是把他的命救了下来。第二次是体检发现自己患上癌症,再次来到一附院,一位姓李的教授为他做了检查,并及时为他做了化疗,他说当时李教授怕自己难以接受,对他进行心理疏导,老人也很坚强,按照李教授的要求,坚持锻炼,改变生活习惯,两年后再次找到李教授复查,发现他的癌症已经痊愈了。老人说两年间李教授和他一直保持着联系,经常鼓励他,让他思想放轻松,不要总把疾病记在脑子,保持愉悦的心情,心情好了病就会好。老人激动地说他的命都是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给的,他感恩那里的医生,感谢他们认真负责,感谢他们不辞辛苦拯救了无数和他一样身患疾病的人,也感谢交大医学院培养出这么多优秀、有能力的医生。所以他决定在身后将遗体捐献给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回报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回报社会,他希望学校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有爱心有能力的医生。老人说理论都要经过实践,多一次实践就多一次成功。从头到尾老人的话语里都带着坚持和感恩,老人说他还要鼓励更多的人这样做,来回报社会。老人的来访让大家深受教育,感谢遇到你,感谢老人对遗体捐献和医学教育事业力的大力支持,他给了大家更大的动力,把这项工作做好。

上门服务,为行动不便的人群提供咨询、登记服务
对于没有时间来校咨询和一些年迈或身患疾病行动不便的老人,办公室工作人员主动热情上门提供咨询、登记服务,尽量让老人少跑路,不让距离成为奉献爱心的羁绊。


让我们共同努力把遗体捐献事业做好,为社会进步、人类健康出一分力。让社会各界人士加深对生命价值的认知,让大家都知道遗体捐献是利国利民、造福人类的伟大善举,让更多人改变观念,从而推动我国遗体捐献事业稳步向前,助力医学教育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