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风景往往需要最大的努力才探索得到。历经近12个小时的漫长旅程,当我们美聚乡村汉中D组到达“鸡鸣闻三省”的陕西西极小镇——宁强县青木川镇时,迎接我们的是青翠欲滴的山峦和能去除一切疲惫的好空气。这里是热播电视剧中的“风雷镇”,更是最纯粹而朴实的青木川。

队员在青木川镇政府前合影留念
第一站:镇政府见证责任与担当
匆忙安顿好行装,我们第一站就奔赴青木川镇政府。由于提前联系,当地的领导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进入扶贫办时,三名年轻的工作人员正在埋头工作,墙上张贴着统计出的精准扶贫数据,桌上堆着厚厚的材料。接待我们的两名干部都是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工作的。其中一位自我介绍说,他的父亲就是扶贫干部,从小他就常听父亲讲述扶贫工作的意义。而他现在也从事了扶贫工作,既是奉献家乡,更是对父亲的一种传承。
第二站:农户家体会辛酸与坚强
之后,我们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对于精准扶贫现状的调研。吸取其他小组的经验,我们先联系村委会了解贫困户的分布,这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效率。当地的村委会工作人员得知我们是西安交大的学生,不仅热情地提供了各种资料,更是连声夸赞我们的学校和“三下乡”的活动形式。
在实践过程中,五名队员走进了青木川村、玉泉坝村和蒿底坝村的部分贫困户。他们的状况让我们闻之心酸。经过了解,主要的致贫原因有这些:
最主要的是因病致贫。疾病不仅让许多人家多年的微薄积蓄付之东流,更让劳动力无法外出挣钱。目前新农合尚不能覆盖多种严重疾病,老年慢性病保障的覆盖面还极其有限。当近乎失明的奶奶摸索着要给我们拿水,腿脚不便的阿婆要将家中唯一比较完好的凳子让给我们坐时,我们真心希望他们得到更好的生活。
其次是因灾致贫。作为汶川地震重灾区,许多山民在震后被迫搬迁到山下。地震中他们财产尽毁,搬迁后还面临着无地可种的窘境。由于重建新房,许多村民还背上了数万元的贷款。在许多贫困户家特别是老年低保户家中,灾后突击修建的新房墙面上大片的水渍告诉我们这里存在着严重的漏雨问题,由于体力有限和经济拮据,他们无力维护自己的住房。
而缺乏技术、资金或劳动力更加剧了贫困状况。多数贫困户都是没有一技之长的文盲半文盲,多半因为看病、重建新房负债累累,无法取得新的贷款,有的家中男主人是残疾人。同时,因为生活的磨难,有的贫困户显得脱贫信心不足。在有的贫困户看来,他们似乎是陷入了一个死结。
但是,我们依然看到了解开这个结的希望。精准扶贫的责任卡已经挂上了每个贫困户的家门口。这无疑是个积极的开始。而这另一份希望来自贫困人家的孩子。走访的第一户贫困户最让我们印象深刻,那是一个丈夫精神状况不稳,妻子被他人砍伤至今行动不便且未获赔偿,还养育两个未成年女儿的特困家庭。接受访问的阿姨说到伤心处几欲落泪,可谈及12岁的女儿,她的眼中流露出自豪的神情,夸赞女儿学习优异还会做各种家务。当看到她女儿作业本上工整的字迹,感动敬佩涌上心头。让下一代接受教育和培训,未来拥有一技之长,这才是许多人家脱贫的最根本出路。

队员走访青木川镇政府部分贫困户
第三站:老街上醉心淳朴与古意
在完成精准扶贫调研后,组员们立即投入到了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调查中。青木川古镇拥有500余年历史,在民国时期更因为“一代枭雄”魏辅唐而声名远扬。他的传奇经过电视剧的渲染已蜚声全国,他虽是土匪,却兴修水利发展商业造福于民,他虽不喜读书,却创办学校推行义务教育选送人才。孕育出这样一个复杂而传奇的人物的青木川,却是真实的淳朴之地。
青木川老街俗称“回龙场”,随河道蜿蜒的老街似一条盘龙,街道两旁的建筑都至少历经百年沧桑。在2013年,青木川老街建筑群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这里,小吃店主人免费送我们水并与我们热情聊天,核桃馍店主偷偷多赠送我们几个饼,酒坊掌柜邀请我们观看酿酒的全过程,木刻店主不经意地与我们聊起他拾金不昧的故事。这里的商人,大部分是本地居民,也有少数来自外省,但他们都遵守着古老的商业法则,互帮互助。旅店即使无人看守,也几乎不用担心东西丢失。我们碰到了七次来此的西安游客,他十分喜爱这里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并且热情地担当义务讲解员。当然也有外地游客认为这里的景点可玩性有限,景区商品单一,品质不高,缺乏互动性。我们一一记下这些意见,为将来的报告做准备。

后记:美聚乡村,美在风景,更在人心
离开青木川的时候正是黎明时分,客栈的女店主将我们送出店外。沉睡中的古镇上空回荡着婉转鸟鸣。在古镇的四天,我们体会到山区人家的艰辛和淳朴。旅游业的发展并没有使这里沦为世俗的商业区,而是以它的独特吸引和净化着来往的过客。美聚乡村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发现美的实体景观,更是发掘和保护那些真实而生动的生活之中的美丽。
要想改变乡村的贫困面貌,必须要把科技、教育、文化、旅游扶贫有机结合,科学规划,扬长避短。而乡村旅游如果想长久繁荣,找到发展商业与传统生活形态的平衡点才是最重要的。因为我们相信,最美的乡村在于呵护和坚守它的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