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小型加速器中子源国际会议(6thInternational Meeting of Union for Compact Accelerator-Driven Neutron Sources (UCANS-VI))于10月26日至10月28日在西安交通大学科学馆成功举行。该会议由国际小型加速器中子源协会主办,西安交通大学承办,交大能动学院核科学与技术学科王盛教授担任大会主席。UCANS系列会议是小型加速器中子源领域唯一的国际学术交流盛会。来自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和丹麦等世界各地十余个国家,近40位国外著名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30余位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大、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相关单位的国内代表参加会议。会议围绕“小型加速器中子源设施开发现状和展望”“小型加速器中子源的应用”“中子慢化”“加速器束流光学技术”“中子探测”等五个学术专题,以口头报告和海报的形式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多角度展示了小型加速器中子源发展的前沿及未来前景。

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席光教授出席大会开幕式并代表学校致辞。他首先指出小型加速器中子源的开发利用对科研、教学以及产业运用的意义,以及在西安交大举办第六届小型加速器中子源国际会议对推动本校与国际间在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他还强调在当前合作、开放和包容的世界大环境下,无论是像小型加速器中子源这样的某个领域的科学研究,还是作为高校的发展,合作与共享至关重要,正是秉承这样的理念,西安交大发起了“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在教育、科技和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共享搭建平台。最后席光副校长希望与会者在沉浸于学术探讨之余,尽享千年古都西安的魅力以及百廿年名校的风采。开幕式由王盛教授主持,他首先回顾了历届小型加速器中子源国际会议的召开情况,就自身的研究经历强调了小型加速器中子源的重要性和前瞻性,并对到会人员表示热烈欢迎。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梁莉处长出席了开幕式。


会议期间,来自国内外的60多名学者做了报告展示,其中包括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Erik Iverson教授、俄罗斯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的Valery Shvetsov教授、日本中子科学会会长Yoshiaki Kiyanagi教授、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的Yoshie Otake教授、北海道大学的Michi Furusaka教授、名古屋大学的Katsura Hirota教授、京都大学的Yoshihisa Iwashita和Seiji Tasaki教授、韩国原子能研究院的Kye-Ryung Kim教授和成均馆大学的Jong-Seo Chai教授、阿根廷原子能委员会的Rolando Granada教授、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的Thomas Gutberlet教授、欧洲散裂中子源的Alan Takibayev教授、丹麦科技大学的Jens-Peter Lynov教授、西班牙ESS-Bilbao的Miguel Magan教授、意大利INFN Padova 的Luca Silvestrin教授、北京大学郭之虞和陆元荣教授、清华大学王学武和杨祎罡教授以及西安交大胡华四教授等。在这三天的会议期间,整个会场学术气氛浓厚、讨论热烈,为与会学者创造了绝佳的交流机会,为小型加速器中子源的科学研究搭建了国际平台,增进了相互了解,加强了学校在该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了学校国际学术声誉和影响力,助力于学校创建国际一流大学和核科学与技术学科创建世界一流学科。

据悉,通过国际小型加速器中子源协会各位国际委员的讨论和表决,下一届即第七届小型加速器中子源国际会议将于2018年3月在位于南美洲的阿根廷巴里洛切举行,阿根廷原子能委员会的Rolando Granada教授将担任大会主席,王盛教授将担任大会副主席。
中子是组成原子核的基本粒子之一,不带电、具有磁矩、穿透性强,能分辨轻元素、同位素和近邻元素,为众多学科前沿领域研究提供一种最先进、不可替代的研究工具,在无损检测、资源环境、先进能源、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化学化工、纳米科学和材料科学等诸多领域应用极为广泛,但是中子源稀缺成为各国面临的问题。而小型加速器中子源由于投入小,建设周期短,便于使用,安全性能高的优点,同时其束流强度又能满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产学研应用之所需,因此,当前建设小型加速器中子源是全球范围抢占高科技制高点的极其重要的举措。为了应对这一兴起的新的科研领域,国际同行于2010年在瑞士的克罗敦发起成立了国际小型加速器中子源协会,并约定每1-2年在世界各洲轮流召开系列学术会议,目前已在亚洲,北美洲和欧洲相继召开。